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是警察,也是妈妈”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5-06-23 21:28
分享到 打印

  黄海霞

  今年5月11日,还没有当母亲的我收到了一封母亲节的来信。

  给我写信的是未成年人戒毒小组(以下简称未戒组)的小月(化名)。小月刚出生几个月时妈妈就离家出走了,爸爸外出务工,从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在学校期间,小月原本学习成绩很好,但一次校园欺凌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开始混迹社会,接触社会不良青年,继而辍学、文身、吸毒……

  在未戒组,许多未成年戒毒人员和小月有类似的成长经历。在和她们日常的接触中,我发现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一点点的关心和鼓励,她们会非常感动,哪怕是一句温暖的话,她们也会记得很久。

  母亲节那天,小月兴高采烈地给家里打了一通电话,打完就哭了。我上前询问情况,她难过地说:“我写信回家爸爸都不回应,我好希望爸爸能够回信……”

  家庭关爱缺失是绝大多数未成年戒毒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母亲节主题活动上,小月突然问我:“黄警官,我可以叫您妈妈吗?”那一刻,我很震惊,更多的是难过。“可以啊!”我脱口而出,小月激动地叫我一声“妈妈”,泪水夺眶而出。

  看到小月叫我“妈妈”,其他未成年戒毒人员也抢着叫“妈妈”。我给她们每人一个拥抱,那久违的拥抱和温暖让大家泣不成声。

  我熟悉她们每一个人的故事,在本该享受家庭温暖的年纪,她们过早承受社会的风吹雨打,在她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竟是普通家庭孩子最习以为常的父爱和母爱。

  在给我的信里,小月说,“妈妈,如果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叫你妈妈的话,我宁愿延期。因为我不想再失去妈妈了,或许别人会觉得我好笑,可只有我自己知道失去妈妈的感觉……”读完信,我早已泪流满面。

  帮助未成年戒毒人员修复家庭关系是我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今年以来,所里建立了家庭—社会联动修复机制,通过“家属开放日”“家所共建”等活动,整合公安、妇联、民盟、医联体等资源,建立家庭戒治档案,构建“家庭—场所—社区”三级支持网络,亲子修复关系成功率提升至87%。

  我还在努力帮助小月修复与父亲的关系。小月说:“强戒所像一个特殊有爱的学校,黄警官既是警察又像妈妈、像医生、像朋友、像导师。”如果能对她有帮助,我愿意成为这些角色。

  如今,未成年戒毒人员都叫我黄妈妈,我知道,这个称呼背后的期待和肩负的责任。我会继续努力,我要让未戒组的孩子们知道:她们从来不是独自前行,这个世界,始终有人为她们的蜕变鼓掌,为她们的未来守望。

(作者系广西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管教干警)

附件:

责任编辑: 白海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