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法治日报通讯员 罗雅华 李 梅
将时针回拨至1951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历史浪潮中,廖平农场应运而生,它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黎塘监狱的前身。一批满怀热血与理想的开拓者,为了黎塘监狱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汗水乃至生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务实、开拓奉献”的“廖平精神”也在长期的实践与磨砺中孕育而生。
时间在推进,故事在续写,精神在流传。一代又一代的黎塘监狱民警传承和发扬“廖平精神”,在平安建设、队伍建设、教育改造、规范执法、监地合作等方面奋勇争先,奋力开创黎塘监狱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创新教育改造方式
罪犯张某改造期间一直表现稳定,但从2024年10月开始,张某多次与同监区的罪犯发生口角,甚至引发肢体冲突,监区民警与张某多次交谈也未见明显成效。
“传统的谈话方式作用不大,必须找到一把更精准的‘手术刀’,剖析出深层原因。经过分析研判,心理矫治就是我们最终决定使用的‘手术刀’。”黎塘监狱教育改造科副科长苏颖介绍说,“春风化雨”工作室介入后,工作室的民警通过对张某开展心理咨询发现,张某还有两个月即将刑满释放,但其对出狱后的生活感到十分迷茫,因此患上严重的焦虑症。
民警针对张某的焦虑与迷茫,多次开展心理矫治、辅导,同时将张某的出监教育进一步前移。此后,张某改造表现明显转变,释放前再也没有发生违规违纪行为,顺利释放出狱。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改造方法在应对新问题时逐渐显露出局限性,探索更有效、多样的教育改造方法,是提升教育改造质效的关键。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黎塘监狱将“廖平精神”融入主责主业工作,不断探索教育改造工作的新路径与新方式,通过成立“春风化雨”工作室,组织具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对心理学具有浓厚兴趣的民警,组成罪犯心理矫治团队,进一步强化心理矫治在教育改造中的作用,帮助罪犯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对于一些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罪犯,工作室还会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并持续进行跟踪辅导,为罪犯教育改造提质增效。
“黄丝带”相牵助新生
“我在监狱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上也学习了服装加工,听到李某通过教育改造学习缝纫技术,出狱后成为服装公司技术能手的案例,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在黎塘监狱与民盟南宁市委近期举办的“黄丝带帮教”共建工作推进会暨监狱开放日上,罪犯黄某满怀信心地说。
从法律援助到医疗健康,从社会帮教到就业推介,一条“黄丝带”牵起高墙内外,承载着罪犯改造的殷切期望,寄托着罪犯重新融入社会的憧憬,也生动展现了团结务实的“廖平精神”。
“黄丝带”寓意着接纳、宽容、爱心和感恩。“黄丝带帮教”行动是由司法部和民盟中央合作实施的一项针对特殊人群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2024年4月19日,黎塘监狱与民盟南宁市委签署“黄丝带帮教”合作共建协议,为深入开展帮教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合作基础。民盟南宁市委凭借其丰富的人才资源,组织法律、心理、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和志愿者为黎塘监狱帮教工作提供专业支持。
合作共建工作开展以来,黎塘监狱与民盟南宁市委通过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罪犯树立积极的改造心态,提升罪犯出狱后的就业能力,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此外,双方还共同开展亲情帮教活动,搭建罪犯与家属沟通的桥梁,让家属的声声关切、句句鼓励,化作温暖的力量,直抵罪犯内心深处,激励罪犯在改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夯实人才队伍建设
“想要帮助罪犯改造向好,如果我们自身的能力不过硬,谈何改造?”这是黎塘监狱十三监区副教导员韦力文常问自己的一句话。
为了提升全体民警的业务能力,黎塘监狱将练兵工作视为基础性工程,全方位覆盖全体民警与所有岗位,通过举办多期涵盖监管改造、政工业务、行政后勤等各个岗位的业务培训班,提升民警的业务能力与执法水平。
在此基础上,黎塘监狱还对各层级的民警分批展开培训,通过“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引进来”专业知识以及邀请骨干、能手上讲台分享经验等多元化方式,累计培训2000多人次,真正实现监狱民警培训的全覆盖。
“还记得我刚来时,结对师傅会先给我讲述黎塘监狱的由来,介绍一代又一代黎塘监狱民警传承下来的‘廖平精神’。”黎塘监狱一监区教导员蓝军说,结对师傅还会手把手教授管理罪犯、处理突发事件、与罪犯家属沟通等实际工作技巧,帮助青年民警快速成长。
记者了解到,“青蓝传承”工程是黎塘监狱助力青年民警成长的重要举措。通过精心挑选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作为导师,与青年民警结成帮扶对子,结合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为监狱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们将以‘廖平精神’为指引,不断创新教育改造方式,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黎塘监狱党委副书记、政委林似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