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张海燕
法治日报实习生 黄圣依
“你看,这里还有些粗糙,再用油石打磨一下。”穿行在一排排玉石雕刻机间,倪力立不时停下指导。只见他左手捏着玉石,右手拿起油性笔在比画,哪里是黄皮,哪里应该留下来,哪里应该更光滑……一块玉在他手里,如同庖丁解牛般轻松拆解。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在上海市青浦监狱玉雕车间见到了这一幕,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监狱中竟有一群专业的玉雕匠人。他们虽是罪犯,手法却格外娴熟,而他们的“引路人”——倪力立是该车间的主管民警,就在不久前和一名罪犯共同获得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授予的“海派玉雕大师”称号。
据了解,这一称号是海派玉雕从业者们追求的至高荣誉。自玉雕车间成立以来已有300余名罪犯从车间习得玉雕技艺,他们中有抢劫犯、盗窃犯,甚至还有诈骗犯、杀人犯,出狱后无一人再犯罪,其中20余人获评“海派玉雕大师”称号,完成从罪犯到大师的“人生逆袭”,成为中国监狱艺术矫治的奇迹。
而故事的主角倪力立今年不过36岁,2011年从同济大学同科学院宝玉石材料及工艺学专业毕业后,2012年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监狱民警,本以为大学所学知识再无用武之地,却不想青浦监狱竟有一个清流玉雕工作室。
原来,青浦监狱自1994年成立以来就引入玉雕矫治项目,作为全国监狱系统首创的艺术矫治项目,承载着“以艺术疗愈心灵、以技能重塑新生”的使命。倪力立的加入极大地推动了玉雕矫治项目,第二年,监狱就以其名字将玉雕车间命名为“倪力立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之后,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能只是维持好监管秩序,更要持续深化艺术矫治创新探索。”倪力立回忆当时的情形,将自己比作初入中原的郭靖,向工作室里的老民警、资深玉雕艺人,甚至是有经验的罪犯学习,在日复一日中精进技艺。
起初,工作室仅承接简单的玉石加工,玉雕作品很难获得市场认可。倪力立在提升自身技艺的同时,还向罪犯传授玉雕理论知识,定期邀请大学老师、玉雕行业大师走进监狱授课,搭建起系统全面的培训体系,引导罪犯掌握海派玉雕“精、细、雅、洁”的技艺精髓。
“玉石坚硬,雕琢不易。想要雕出好作品,必须具备‘用心、耐心、恒心’的品质,罪犯已处人生低谷,对是非毁誉的判断标准有所偏差,琢玉之际更是雕琢内心。”倪力立说,自己每天对着一块块美玉就如同和一群德行高尚的君子为伴,共同帮助迷茫、困境中的罪犯拨开云雾、找到人生方向。
当前“倪力立工作室”有34名学员,他对每一人的学习进度了然于胸,在帮助学员突破瓶颈外,还推动工作室加入上海市宝玉石行业协会,联系行业内知名企业,与他们达成业务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保证产品输出,让高墙内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
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名罪犯正将打磨好的墨绿玉龟拿到细细的水流下冲洗,手指摩挲下,玉石表面流转莹润光芒。
这名罪犯正是和倪力立一同获评“海派玉雕大师”称号的李某。“这么多年来,倪警官的玉石储备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他不仅教我们雕刻玉石,更引导我们雕琢心灵,打磨灵魂,塑造自己的人生之玉。”李某说。
李某曾以故意伤害罪入狱,再加上无期徒刑的帽子,刚开始绝望地以为再也没有明天,便开始自暴自弃。进入玉雕车间后,倪力立经常与他谈心,指导他练习画画、打磨玉石,静心养性,如今已被减刑至有期徒刑22年,还有几年便可出狱。
工作室门口的展示柜里,陈列着倪力立和李某合作完成的《心念》。白玉雕魔面,黄皮雕佛面,一念之差,天差地别。这件作品完美融合了自然与人力,承载着二人对人生善恶的思考,斩获了有“东方珠宝奥斯卡”盛誉的玉龙奖金奖。
而这并非倪力立最好的作品。“那些重获新生的刑满释放人员才是最好的作品。”倪力立颇有些骄傲地说,300余名曾在此学习的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无一人重新犯罪,超过80%仍从事玉雕及相关行业,多名学员出狱后成功创办玉雕工作室或玉器商铺,为后来者树立榜样,同时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倪力立长期刻苦钻研,指引罪犯在玉雕创作中磨砺心性、掌握技能、重获新生,是青浦监狱艺术矫治的生动缩影。”青浦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李强说,“我们将始终秉持‘以文化人’的理念,挖掘艺术矫治的无限潜力,帮助罪犯在文化浸润中实现自我觉醒、自我重塑,从根源上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的风险,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