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青海西川监狱高质量开展罪犯出监教育

为罪犯点亮“重生灯塔”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09 09:55
分享到 打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鹏

  为用心用情做好罪犯教育改造工作,深入推进青海省监狱管理局教育改造“1248”工作要求落深落实,今年以来,青海省西川监狱聚焦即将刑满释放罪犯顺利融入社会“最后一公里”梗阻,创新构建“思想筑基、技能赋能、心理护航、氛围润心”四位一体出监教育体系,成立“出监教育工作室”,以系统化施策、精准化滴灌、温情化浸润的教育改造方式,为即将回归社会的罪犯点亮“重生灯塔”。

  西川监狱将筑牢思想防线摆在出监教育的突出位置,积极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进高墙,把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内部。安排业务精湛的民警与即将刑满的罪犯开展“一对一”深度谈心谈话,紧扣“家庭责任、社会适应、人生重塑”三大核心议题,通过“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滋养”三维发力,助其破除“怕歧视、惧失败”的心理壁垒,实现从迷茫到坚定“靠奋斗重启人生”的思想转变。

  同时,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教育不缺位”为导向,推进矛盾排查与化解专项工作,多维度、多方式精准识别潜在矛盾与心理症结,对情绪复杂、认知偏执等问题实行“民警牵头调解、专班跟踪疏导”机制,确保出监前“心结清零”,带着清朗心态奔赴新生。

  西川监狱还将教育引导罪犯深度反思作为巩固教育成果的落脚点。通过开展针对性的情绪管理、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等课程,有效缓解其出狱前的焦虑与迷茫。每轮系统化教育阶段收官之际,民警耐心引导罪犯提笔撰写心路历程,促使教育成效在灵魂深处沉淀、内化,激发出彻底告别旧我、脚踏实地重塑新生、积极寻找幸福生活的思想追求。

  针对罪犯在刑满释放前普遍存在的心理焦虑,西川监狱积极推进“评管教矫”一体化工作,构建“评估—干预—巩固”全链条闭环心理服务机制。坚持“一人一策”,通过谈心谈话与专业量表评估双轨并行,动态掌握其思想状况,重点关注家庭关系修复、就业前景研判等现实关切。发挥心理健康指导团队作用,对存在焦虑情绪的罪犯开展团队或个性化指导,有效疏通其回归路上的心理症结,同步嵌入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推介洽谈,帮助其锚定人生方向,以健康心态迎接社会挑战。

  为有效解决即将刑满罪犯面临的“数字鸿沟”与“程序盲区”两大现实难题,西川监狱精心打造“实训基地”,使其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通过“视频演示+实景讲授”的沉浸式教学,系统开展创业培训及智能手机核心功能教学,内容涵盖移动支付、线上缴费、网络购票、智能导航等,从而帮助即将刑满的罪犯逐项突破数字障碍。结合监狱印发的《出监教育手册》,向他们细致讲解身份证补办、社保卡申领等关键手续的办理流程、所需材料清单及就近办理网点。

  “好好做人,不负家人”“感谢教诲,铭记于心”……西川监狱以环境营造传递温情,凝聚回归共识。刑满当日,罪犯沿监狱精心打造的“四色新生通道”前行,四层楼宇分别以“法治警示(蓝)象征规则底线,亲情嘱托(白)承载情感纽带,社会万象(黄)展现生活肌理,未来展望(绿)寓意希望启航”为主题,通过视觉引导与情感浸润,使其在行走间完成从“高墙内反思”到“阳光下奋进”的心理蜕变。在最后的“心声留言墙”上写下对未来的承诺与对教育的感悟,成为见证人生蜕变的温暖注脚,构建起监狱与刑满释放罪犯之间的情感联结与价值认同。

  下一步,西川监狱将聚焦平安青海、法治青海建设的目标,不断夯实罪犯“出口关”,坚持立破并举、守正创新,优化完善出监教育的内容、形式,切实将出监教育打造为连接高墙内外的桥梁,进一步提升罪犯改造质量。

附件:

责任编辑: 操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