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浪子回头的领航员

——社区矫正先进工作者李福军事迹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21-04-14 15:50
分享到 打印

  李福军,大学文化,200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北京市海淀区司法局矫正管理科科长。

  社区矫正是海淀区司法局承担的唯一刑事执行工作,标准高、要求严、责任大。李福军数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社区矫正岗位上,发挥专业所长,以自己的执着、辛勤和智慧,推动海淀区社区矫正工作快速发展,使海淀社区矫正工作已成为一张海淀名片,先后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同行参观学习50余批次。《今日中国》杂志、《人民日报》《法治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海淀区社区矫正工作经验和典型案例进行了宣传报道。

勇挑重担,成功建立海淀阳光中途之家

  2010年,北京市全面推进区级阳光中途之家建设工作。海淀区社区矫正工作基础薄弱,各方对新建部门认识不统一,阻力较大,建设进度落后于北京全市,被市级相关部门重点督促。2011年3月,李福军调任社区矫正管理科负责人,重点落实中途之家建设任务。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一名新兵,李福军边摸索边工作,经过潜心学习、大量调研后,建议以租赁办公场所、设立部门模式建设中途之家。为统一各方认识,李福军撰写多份调研报告、起草中途之家建设方案,从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模式、部门选址、职能划分等方面,一点点争取各部门、各级领导的认可和支持。2011年9月,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批准建立海淀区阳光中途之家。之后,李福军又着手编写新设部门岗位设置、管理机制,牵头办公场所的改造设计和施工,参与工作人员招聘等。2012年5月,海淀区阳光中途之家揭牌运行,北京市市级领导对海淀区后来居上的工作态势给予了充分肯定。此后,根据社区矫正工作发展需要,李福军不断完善阳光中途之家功能设置、布局调整、设备更新,现已成为全国一流的社区矫正工作综合平台。

  在完成硬件建设后,李福军又致力于软实力的提升。2012年1月,《社区矫正实施办法》颁布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迈入法治化道路。借此契机,李福军带领科室在吃透吃准文件和上级指示精神后,大刀阔斧调整矫正科、中途之家和司法所间工作衔接流程,厘清各部门间职能职责,建立衔接机制和工作规范,编制《海淀区社区矫正工作手册》指导各部门开展工作,规范社区矫正执法各个环节。2015年7月,全国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会议200多名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海淀区社区矫正中心,得到充分肯定。

牢记宗旨,坚持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两手抓

  社区矫正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使曾经犯过罪的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李福军始终牢记宗旨,在不断完善强化监管措施、确保社区矫正对象平稳可控的同时,尽挽救、教育、帮扶之力,解决他们生活、就业、就学等困难,引领他们融入正常生活。

  任某接受社区矫正时是高一学生,性格孤僻,被判刑后自卑感强。李福军看到这名花季少女自暴自弃,痛心不已。在耐心沟通后,找到了任某性格形成的根源在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为了挽救任某,李福军带领属地司法所研究制定了任某矫正方案,组织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家访,劝说任某的父亲不再酗酒,多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李福军又安排心理咨询师对任某进行鼓励和开导,司法所也安排任某参加多项社区公益活动。经过一年的努力,任某逐渐走出了阴霾,变得开朗活泼,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三年后,任某顺利解矫,同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香港理工大学。

与时俱进,探索社区矫正新机制

  近几年是我国社区矫正快速发展的时期,社区矫正工作不断面临新任务、新挑战。李福军深深地认识到,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机制,才能跟上司法改革的步伐,才能满足人民对公正司法的期盼。

  2012年,李福军意识到,引导社区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是发展趋势。借助海淀区资源优势,李福军主动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城市学院五所高校协商,联合签署合作协议,开创性建立海淀区中途学院,落实社区矫正对象教育改造工作。2018年,又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签订共建协议,进一步增强了学院师资力量。9年多来,中途学院开办各类集中教育课程500多期,接受教育20000余人次,教育效果良好。运用“互联网+”思维,李福军主持开发网络中途学院,实现社区矫正对象网络选课报名、视频授课功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近两年来,李福军大力推进“智慧矫正”建设,落实社区矫正对象佩戴电子定位装置,社区矫正场所远程视频督察,与监所视频会见,社区矫正档案电子化等。

  李福军先后荣立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十九大维稳安保工作个人二等功一次、年度考核个人三等功两次。他带领社区矫正管理科、阳光中途之家多次获得首都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十九大维稳安保工作集体三等功、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优秀党支部等荣誉。

附件:

责任编辑: 刘海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