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今年以来,江西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加强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绝对领导为核心,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主线,统筹推进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扎实推进“五个一”举措,推动了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一、打造一个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紧紧围绕社区矫正委员会和社区矫正机构核心关键,积极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省市县三级100%建立了以党委政法委书记为主任,政府分管领导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主要领导为副主任的社区矫正委员会,91.9%的乡镇(街道)成立了社区矫正委员会,强化了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绝对领导。3月26日,经省编办批复并联合省司法厅发文,全面解决了省市县三级社区矫正机构独立执法主体资格问题。
二、建立一套管用实用的制度体系
坚持法治引领执法实践,从执法事项、执法要求、执法程序、执法风险入手,形成了以《江西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为母本,以教育效果评测、一体化建设、督查督办等为补充,贴合基层实际的制度体系。制定了《江西省社区矫正督查督办工作规定》,细化明确了督查督办的内容、形式、结果应用以及责任追究等4个核心关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刑罚执行一体化的意见》,围绕深入推进衔接配合、资源整合、队伍专业化3大建设,提出了10条意见;全省11个设区市出台了《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管理考核办法》,明确了教育矫正评价标准、公益活动认定标准、考核结果应用标准。在此基础上,历时8个月,编制了《江西省社区矫正执法指引》,详细列出了执法规范,最大限度查找列出了风险点、隐患点、薄弱点,使制度发挥出了最大效能。
三、构建一套集约统一的教育模式
立足“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要求,从完善行为矫正和心理矫正体系建设入手,以分类教育、专题教育、主题教育为切入点,制度化、常态化开展政治、法律、道德、文化、职业技能等5大教育,搭建“党建+”“社会组织+”“信息化+”等教育帮扶载体途径,积极推进了全省统一的“2+5+N”教育矫正模式,逐步形成了“一市一特色”“一县一品牌”的教育帮扶新格局。12月27日,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社区矫正中心开放日活动,邀请基层党代表、媒体记者以及社会组织、社会志愿者代表等参观座谈,提升了人民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一年来,打造擦亮了“德法共建”“新航驿站”“红马夹”等教育帮扶特色品牌;吉安市“心力量”女性社区矫正对象教育帮扶项目,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全省92个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参与氛围日趋浓厚。全省95%以上的地区组织开展了分类教育,形成了以农林类犯罪、交通肇事类、网络诈骗类、赌博类等犯罪类别为核心的分类教育体系。
四、塑造一批规范智能的中心场所
以实战实效为引领,以智慧矫正中心创建为抓手,加快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了社区矫正流程再造、要素重组、结构重塑。建设升级了纵贯省市县乡四级执法系统、指挥系统、督查系统,覆盖了全人员、全领域、全环节线上执法,实现了实时监控、远程督察、立体防控、应急指挥。依托一体化大平台,广泛推进法务通、自助矫正终端等物联网设备,APP等互联移动技术以及语音识别、指纹识别等人工智能,与社区矫正执法要素的融合应用。全省社区矫正指挥系统汇聚了1740余路视频资源,100%的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建立了社区矫正指挥中心,100%的社区矫正对象纳入了信息化管控,100%的社区矫正对象安装了教育学习APP,70%的工作人员配备了“法务通”,30%的社区矫正中心可以应用“天网工程”、“雪亮工程”进行人像识别,与市场监管等13个部门打通了数据共享通道。南昌县等6个社区矫正中心初步通过司法部专家组的书面审核、远程核验,下一步将进入现场验收阶段。龙南市等23个社区矫正中心完成了“省级智慧矫正中心”创建。
五、锻造一支勤勉敬业的工作队伍
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要求,加强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社区矫正执法队伍。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省级独办和省市合办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紧扣基层实际和执法需求,创办了“社区矫正大讲堂”,每季度围绕基层关心关注关切的法律运用、监管执法、教育帮扶、风险防控、科技应用、舆论引导等内容进行授课,不断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为谱写新时代社区矫正工作精彩篇章注入了源头活水。同时,还对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表现突出的40个集体和80名个人予以通报表扬,营造锐意进取、求实创新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