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社区矫正工作紧盯风险防控新形势、紧扣社会治理新要求、紧跟刑事执行新态势,以提升队伍能力素质为重要抓手,坚持法治化保障推进、规范化执法监管、多元化教育帮扶、智能化提质增效工作思路,将社区矫正工作放在全面依法治市和平安宜宾建设大局中一体谋划部署、推进落实,切实做到严监管、强规范、保稳定、促回归,取得积极成效。
一、强化专业化建设,全面提升能力水平
一是优化整合力量。试点优化监管模式,因地制宜,不断整合执法资源,在珙县试点“队建制”“专职、专业、专人”开展执法工作;在长宁县、兴文县、三江新区依托中心城镇,实施司法所片区(社区矫正执法中队)联动机制,负责辖区内社区矫正工作;在筠连县设立社区矫正服务中心,针对性招录相关专业人员,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二是深化专业素养。委托职业培训学校对工作人员开展心理技能培训,印发通知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参加法律职业资格和专业职称考试。三是强化能力提升。市县两级广泛开展业务大培训、执法大比武、案件大评查活动,采取集体学、专家讲、实操练、片区比、分层赛等形式,全覆盖组织线下业务培训、线上业务知识测试;开展“司法所长大讲堂”,司法所长领学法规、讲心得、谈体会,全市形成浓厚的“比学赶帮超”工作氛围。
二、强化规范化监管,全面提升矫正质效
一是健全制度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全面依法治市和平安宜宾建设年度考核;将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作为核心工作指标,推动市委政法委、市委组织部出台《督促问责办法》,将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专章,确保从前端落实监管责任。制定《宜宾市社区矫正执法检查(案件评查)工作制度》《宜宾市社区矫正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按制度运行运转的良好机制。二是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监管质量。落实市每季度、县(区)每月安全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制度,做到日检查、周抽查、月排查,切实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措施实。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抓早抓小,对违规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三是注重精准帮扶,助推矫正质效。因人施矫,精准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市司法局与市检察院深入开展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管理试点,为四川省出台制度提供宜宾经验;在宜宾学院成立四川省首个社区矫正研究中心和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站。畅通就业创业渠道,成立各类帮扶培训基地213个,已实现社会帮扶2601人次,教育帮扶工作质效明显。
三、强化信息化赋能,全面提升工作效率
深入推进“智慧矫正”,全力推动社区矫正智能化工作,初步实现“工作在掌上,管理在指尖”智能化管理工作新格局。通过四川省政法系统跨部门办案平台,实现案件网上转、线上办;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联网体系,开展“一站式”信息采集和日常监管教育。
四、强化多元化保障,全面提升工作合力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县两级全覆盖的社区矫正委员会和社区矫正机构,市社区矫正委员会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主任,18个市级成员单位组成,负责统筹协调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二是强化专业社会力量参与。自2020年以来,市司法局每年投入财政资金,统一采购社会服务,委托专业社会组织开展心理辅导、远程在线教育,实现全市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正和分类矫正“线上+线下”全覆盖。三是强化经费保障支撑。市、县(区)财政部门将社区矫正经费保障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和财经纪律检查内容,将社区矫正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