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淑秋
“包某因破坏环境获刑,个人生活困难。入矫后,我们对他开展困难帮扶,组织他参与巡湖志愿服务活动,鼓励他将环境保护活动融入日常生活,现在,他已经从一名环境破坏者变成坚定的环境守护者。”近日,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筼筜司法所工作人员陈雯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
记者从厦门市司法局了解到,让“迷失者”回归正途、让“受矫者”助人惠己,是厦门市社区矫正工作的主导思想。近年来,厦门市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新路径,坚守安全底线,科学矫正、规范执法、靶向发力,努力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
夯实履职基础
2006年,作为福建省首批试点,厦门市思明区启动社区矫正工作并逐步完善工作机制,2015年思明区社区矫正中心成立。
2020年7月,社区矫正法开始施行。乘着新法颁布的东风,厦门市在丰富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顺势而为,设立市、区两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并完成市本级及各区社区矫正管理局挂牌工作。
以点带面提品质,一子落地盘全局。
2020年以来,厦门市各区社区矫正中心改造升级,6个区矫正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平均面积1370平方米。
“至2024年6月,社区矫正委员会已经覆盖全市45个乡镇,确保各级社区矫正机构始终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每年召开委员会或办公室成员全体会议。”厦门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厦门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专业化队伍。通过购买服务方式,配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2023年,又建立起戒毒民警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机制,补强社区矫正工作力量。
近几年,厦门市依托“智慧矫正中心”建设,积极打造“智慧矫正”信息化监管体系,依托福建省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构建“平台统筹+移动执法”智慧监管体系。
“2024年8月,我们经过升级优化,实现全市社区矫正动态数据可视化浏览、查询和统计分析。”厦门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还利用移动执法应用,将一体化平台信息化核查、定位监管、异常预警等矫务功能延伸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手机等移动设备,构建‘工作在掌上、管理在指尖’的移动式监管模式。”
筑牢监管防线
“我们始终坚持严格执法,持续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提高规范执法水平。”厦门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处处长阙秋昌介绍。
聚焦刑事执行,厦门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健全完善社区矫正对象信息核查机制,依托一体化平台落实市、区、所三级信息化核查勤务制度,每月开展社区矫正对象随机抽查专项监督行动,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出有力贡献。
社区矫正法实施以来,福建省每年开展的全省社区矫正交叉巡回检察,都是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体检”。
“厦门市通过‘体检’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规范执法水平。”阙秋昌说,“我们注重提升执法能力,编印下发《社区矫正执法手册》《社区矫正知识应知应会1000题汇编》,供日常学习和执法使用,提升规范执法能力。”
多年来,为提高教育矫正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厦门市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针对社区矫正对象性别、年龄、个人特性、犯罪类型等特点,做细做实分类分级管理。
“我们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矫正举措,灵活转变教育形式。”阙秋昌举例说,比如通过VR技术将监狱监管实景全方位立体展示,实现全景式警示教育;制定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十措施”及其细化方案;将《重新违法犯罪后果告知书》讲深讲透讲到位,让社区矫正对象入耳入脑入心。
“感谢司法所及矫正中心的管教帮扶、心理辅导与人文关怀,未来我会用积极的心态好好生活,重新启航。”2025年2月,顺利解矫的集美区社区矫正对象王某在个人总结中这样写道。
王某曾长期受抑郁情绪困扰,心情烦躁,无心矫正。集美区社矫中心负责人王勍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心理专业知识,集中力量分析研判、对症教育,对王某进行教育矫正,取得明显成效。”
推动社会参与
几年来,厦门市不断推动社会参与,拓展社会力量,不但能够使多方协作优势互补,还实现分类教育多点开花。
与检察机关组织召开社区矫正审批事项听证会,定期举办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对象、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座谈会;与公安机关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组织醉驾类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交通督导及警示教育;与法院建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在适用缓刑前、矫正期间、解矫后三阶段加强协作配合,推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治理工作,系全省首创;与监狱、禁毒办等部门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反赌博、禁毒主题等特色教育……厦门在精准矫正、分类施教上持续发力,2020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各类教育1200余场,参与社区矫正对象人数达10万余人次。
在厦门,还活跃着一支社会志愿者队伍,心理咨询师张虹霞就是其中一员。她说:“通过海沧区社区矫正中心聘请,我专职开展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心理关怀,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安心接受矫正,顺利融入社会,我觉得这样的工作很有意义。”
“我们整合多方力量,组织具有法律、教育、心理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130多人,发挥‘黄丝带’帮教作用,引导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解矫。”阙秋昌说。
自2023年起,根据福建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社会化“一县一品牌”的要求,厦门各区分别打造各自品牌,如集美区“律矫同行”、同安区“阳光同行”等,发挥社会参与、力量整合的品牌效用。
记者从思明区司法局了解到,思明区打造的“益启帮”社区矫正社会化品牌项目,搭建社区矫正对象融入社会的桥梁。近年来,全区共涌现出主动帮助他人或服务社会、事迹突出的社区矫正对象16人,其中1人被评为“思明区见义勇为模范”。
厦门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社区矫正法实施5年来,厦门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4万人、解除矫正1.28万人,重新违法犯罪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为平安厦门、法治厦门建设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