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市场主体关切,以“四个强化”为抓手,强化系统施策,全方位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为。今年以来,全省入企行政检查数量压减30%以上,切实减轻了企业迎检负担,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有力服务和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制度化规范 筑牢营商环境法治保障根基
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全面实施清单管理、全面规范计划备案、严格检查程序、改革检查方式、构建监督体系等5个方面为着力点,全方位规范涉企检查事项、标准、程序、方式和行为。坚持问题导向,配套制定了《山东省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平台使用问题回答口径》《山东省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有关问题解答》,为一线执法提供可操作依据,有效解决了涉企行政检查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同时,为推进各项工作举措落实落地,建立政府层面推进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16市轮回培训班,推动将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纳入对16市、省直部门绩效考核,压实各地各部门工作责任。
强化清单化管理 实现“无依据不检查”
针对企业反映的检查标准不公开、标准不清晰,执法人员随意查、企业无所适从等问题,创新建立“三张清单”制度,明确了“谁来查”“查什么”“怎样避免违法”等内容,全面统一了检查标准。聚焦涉企行政检查随意性大、透明度低等问题,组织发布法定事项清单,梳理形成37个涉企行政执法领域461项行政检查事项,通过省政府网站统一公布,推动实现“清单之外无检查”。针对法定检查事项,梳理形成检查清单,组织省直单位编制523类检查表单,包含1299项检查项、8096条检查内容的“检查表单”,涵盖各领域现有检查标准,各市、县(市、区)执法单位直接适用,实现执法人员“依单检查”,企业“照单整改”。落实“执法+服务”工作理念,全面推开“一业一册”行政指导清单,推动各地根据地方特色、产业结构、行业特点等,编制跨部门“一业一册”依法经营指引,告知合法经营信息,帮助企业规避违法风险。聊城临清市聚焦全国五大轴承产业集聚区这一产业优势,启动轴承产业“一业一册”行政指导工作,实现有效规避防范各类风险隐患1万余次,涉企行政执法投诉量明显下降,轴承企业诉讼案件较往年同期减少了13%,行政处罚案件下降13.8%。
强化数字化赋能 打造智慧执法新模式
以机制建设为抓手,依托“鲁执法”平台,上线“山东省涉企行政检查模块”,形成“事前备案、计划匹配、扫码入企、全程记录、事后评价”工作机制,推动涉企行政检查全流程闭环管理。实现计划必报备,将全省7000余个执法主体的年度检查计划、专项检查计划、检查任务计划全部纳入备案管理,依托平台将针对同一企业前后七天内的检查计划自动匹配,促成不同机关联合开展检查,切实减少入企次数。2025年,备案年度检查计划5061个、专项检查计划1027个,联合检查2.51万次,减少入企次数3.15万次。实现入企必扫码,将所有入企行为全部纳入平台管理,既有效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为,又全面记录督导、巡查、督察等各类入企行为,防止变相检查。平台上线以来开展扫码入企32.17万次,其中,涉企行政检查扫码入企27.6万次,占比85.79%,非行政检查入企活动4.57万次,占比14.21%。实现执法必亮证,严禁未取得行政执法证件的执法辅助人员、临时工等人员实施行政检查,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人员两人执法、亮证执法要求。实现检查必记录,依托“检查表单”实现“照单检查”,逐项勾选检查项、检查内容等要素,实时上传证据材料,做到全程留痕、公开透明。实现结果必告知,规范检查结果处置和告知,对检查未发现问题的,依法告知;发现问题的,根据结果做好分类处置。平台上线以来,完成检查27.6万次,转行政处罚立案3626次,行政强制371次,在大幅压减次数的同时,问题发现率稳步提升,涉企检查更加精准高效。
强化立体化监督 构建长效工作机制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履行政府监督职能,坚持日常监督、专项监督、重点监督一体推进,以强有力的执法监督促进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今年3月,启动全省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将“乱检查”作为集中整治重点,明确11类违法情形,督促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展自查自纠,找准问题、督促整改。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模式,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强化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企业接诉即办平台对接,广泛收集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线索。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收集录入涉企行政执法问题线索1831件,涉及“乱检查”的问题线索182件,均依法推进处置。依托平台开展日常网上巡查和统计分析,随时关注各地涉企行政检查工作开展情况,梳理排查各地存在的问题,督促地方整改。(法治山东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