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首页 > 首页 > 新闻 > 头条相关

把握新时代脉搏 共筑幸福中国梦

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成立20周年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17-11-27 09:45
分享到 打印

    工作成果

    1997年,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在司法部党组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历届理事会凝心聚力,砥砺前行,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专业化管理不断完善,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提高,为推动法律援助事业发展、保障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出了积极贡献。

    10.71亿元

    20年来,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募资工作,共募集物资10.71亿元,弥补了法律援助经费的不足,为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上万名志愿者

    20年来,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科学组织、精准服务,共组织上万名志愿者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基金会组织实施的“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连续8年向中西部19个省(区、市)392个县(区)派遣律师志愿律师1100余人次。

    4500余家单位

    20年来,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共组织4500余家单位办理法律援助公益案件,为经济困难群众提供法援服务。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已建立一支由670余家实施单位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18800余场讲座

    20年来,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共组织开展普法宣传和法治讲座18800余场,为普及法律知识、提升民众法治意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7万余件法援案件

    20年来,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通过举办活动、设立专项基金、组织实施公益项目,共资助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7万余件。

    1640万人次

    20年来,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积极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服务,资助律师志愿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化解矛盾纠纷,直接受益群众达1640万人次。

    1:30回报率

    20年来,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共帮助困难群众避免损失或取得经济利益275亿元,投入回报比例达1:30。

    100余场公益活动

    20年来,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在中国”“法援苍生万里行”“为了花朵的微笑”等100余场大小公益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律援助工作,服务经济困难群众。

    公益项目

    公益项目是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主要形式。20年来,基金会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组织实施了“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中国优秀学子法律援助项目、“592”项目等大小项目36个,满足困难群众多种法律援助服务需求。

    “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

    “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是由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会同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组织实施的大型公益项目。

    从2009年实施以来,项目每年组织一批律师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到中西部无律师县和律师资源短缺的贫困县服务1年,为当地经济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截至目前,已连续8年向中西部地区的392个县(区)派出了1100余名法律援助志愿者,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9804件,为上百万困难群众提供了优质的法律服务,开展普法宣传和法治讲座18830余场,化解了上万起群体性矛盾纠纷。2012年,项目荣获得“中华慈善奖”,同年,被中央创先争优领导小组评为“全国100个特色做法”。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是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组织实施的全国性公益项目,通过彩票公益金资助办理涉及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和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案件,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

    项目从2009年开始,共投入资金7.1亿元,每年组织全国570余家项目实施单位,包括工会组织、妇联组织、律师事务所、法援民办非企业单位、高校社团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项目资助办理了一大批涉及劳动保障、婚姻家庭、涉农纠纷、社保纠纷等与基本民生紧密相关的案件。截至2017年10月,项目共资助法律援助案件411183件,634189人直接受益,挽回经济损失超过240亿元,投入与回报之比为1:34。十三五期间,项目资金继续扩大,在原有每年1亿元资金规模基础上,每年递增1000万元,5年资金总计6.5亿元。

    592法律援助项目

    2005年初,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正式启动“592法律援助项目”,即向全国21个省(区、市)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法律援助机构各资助人民币1万元,用于办理贫困群众的法律援助案件,缓解中西部地区法律援助经费短缺的状况。项目实施第1年共资助法律援助案件19077件,有近4万名经济困难群众通过法律援助服务,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同年,项目荣获“中华慈善奖”。

11.jpg

    陈贤 曹旭

22.jpg

    郭二玲

33.jpg

 

    马兰(右一)

44.jpg

    先进典型

    20年来,在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组织实施的公益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志愿律师和法律服务机构,他们兢兢业业,勤恳付出,无私奉献,服务为民,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戴。

    优秀志愿律师代表

    郭二玲:2010年度至2012年度连续3年参加“1+1”行动,荣获“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全国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

    马兰:2010年起参加“1+1”行动,荣获“CCTV2015年度法治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陈贤、曹旭: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参加“1+1”行动,荣获“CCTV2016年度法治人物”、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优秀实施单位代表

    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

    中彩金法援项目实施单位,荣获北京市法律援助先进集体、北京市社会组织示范基地、“慈善公益优秀集体”等称号。

    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

    中彩金法援项目实施单位,荣获首都慈善公益明星集体、北京市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银牌奖、铜牌奖等。

    义乌市外来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

    中彩金法援项目实施单位,荣获浙江慈善工作奖、浙江省金华市社会工作示范基地、义乌市平安创建工作先进集体等。

66.jpg

    社会支持

    20年来,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得到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各理事单位及社会爱心企业和人士慷慨捐赠物资,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人民团体积极协助,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倾力支持,法律援助社会组织及高校社团积极配合,共同谱写了一曲铁肩担道义、大爱保民生的壮丽篇章(附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77.jpg

    “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在大会上庄严宣誓。

88.jpg

    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理事长张彦珍(右四)一行参加2016年慈展会。

99.jpg

    “1+1”行动志愿者、山东律师李爱军到西藏白朗县嘎普乡中心小学献爱心时与受助学生合影留念。

99999.jpg

    中彩金项目总结部署会为优秀实施单位颁奖。

    专项基金

    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针对特定人群和事项,进行精准援助,先后设立了农民工、残疾人、妇女家庭权益保障等15个法律援助专项基金,进一步丰富了法律援助工作内容。

    农民工法律援助专项基金

    为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缓解农民工法律服务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发起成立农民工法律援助专项基金,旨在建设农民工维权律师服务机构,打造农民工维权律师志愿者网络。截至目前,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资助的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专门机构达到40余家,职业化专职公益律师超过150人,支持资金5000余万元,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事业的发展。

    残疾人法律援助专项基金

    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其享有社会公平和正义,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发起成立了残疾人法律援助专项基金。该专项基金呼吁全社会关注残疾人事业,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法律援助,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获得有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妇女家庭权益保障法律援助专项基金

    为保障我国妇女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发起成立了妇女家庭权益保障法律援助专项基金。该专项基金搭建了向社会宣传妇女家庭权益保障和法律援助的平台,吸引更多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妇女提供法律援助,维护法律赋予妇女的基本权利,实现司法公平正义。

    老年人法律援助专项基金

    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发起成立了老年人法律援助专项基金。该专项基金的实施,旨在满足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对合法权益保护和法律援助的需求,有效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老年人家庭和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得到了老年朋友的高度评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20年来,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了我国法律援助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沿着党的十九大确立的胜利方向,继续前进,为推进法律援助事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

责任编辑: 王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