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首页 > 首页 > 新闻 > 头条相关

刘振宇:近五年来全国法援机构共组织办理案件633.6万件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18-11-29 10:44
分享到 打印

司法部于11月29日(星期四)上午10时就“法援惠民生”工作推进情况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司法部副部长刘振宇,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局长邓甲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总监王广令担任发布人,介绍司法部“法援惠民生”工作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01.jpg

[刘振宇]: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把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谋划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推进法律援助工作发展,帮助更多困难群众维护了合法权益。

一是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将涉及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教育医疗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补充事项范围,20个省份将经济困难标准调整至低收入、最低工资标准或者低保标准的2倍,进一步降低了法律援助门槛,使更多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

二是做好困难群体法律援助工作,推出专项服务措施,加大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努力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法律援助需求。近五年来,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为246.7万农民工、32.8万残疾人、58.5万老年人、74.2万未成年人提供了法律援助。 

三是确保群众获得均等便捷的法律援助。司法部与团中央联合开展大学生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组织“1 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招募律师和大学生去西部地区提供法律援助,缓解当地律师短缺的问题。各地创新和完善便民措施,不断健全法律援助服务网络,打造城乡一小时或半小时服务圈,更加方便群众获得法律援助。

四是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法援格局。司法部作为法律援助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和鼓励工青妇老残等社会团体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积极培育法律援助类社会公益组织,引导法学院校师生和媒体记者成为法律援助志愿者。

我们的媒体,央视有好多著名主持人、记者,像撒贝宁、朱军、倪萍等,当然也包括其他一些媒体的记者,都作为法律援助的大使参与宣传法律援助,鼓励社会贤达为法律援助募集资金,建立了以社会律师、法援专职律师、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为主体,社会团体、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为补充的法律援助强大团队,涌现了佟丽华、郭二玲、马兰、毛维林、陈贤和曹旭夫妇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这些人长年累月无私奉献,刚直不阿,秉持正义,工作在法律援助的第一线。

近五年来,全国法援机构共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33.6万件,法律援助受援人达695.7万人次,提供法律咨询超过3652万人次,有力维护了困难群众合法权益。   

其次,我向大家介绍为什么要开展“法援惠民生”品牌建设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服务更便捷”。

我们司法部必须把总书记讲话要求“学懂、弄通、做实”,落实在法律援助工作实践中。今年6月,司法部坚持问题导向,从“防范、主动、全覆盖”着手,加大农民工和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分别与国务院农民工办和中国残联联合下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和“法援惠民生·关爱残疾人”法律援助品牌建设活动。

我们认为,开展农民工、残疾人法援品牌建设,是服务农民工、残疾人共享改革成果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法律援助着力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司法行政工作中与民生结合最紧密的部分,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

农民工、残疾人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会面临特殊困难,要求我们在组织实施和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各个环节,都要给予特别的关爱,从渠道的畅通到程序的简便,从领域的拓展到服务的效果,使他们在每一个案件中都体会到公平正义,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农民工、残疾人法援品牌建设是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高度作出的决策部署。

这次机构改革,司法部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明确公共法律服务是重新组建后的司法部四大职能之一,并新设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原来部里设有法律援助司,新成立的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包括原来的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管理、公证和仲裁这四个部分的法律服务管理职能,目的就是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些职能既包括了专业领域的法律服务工作,也涵盖了面向基层群众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作为为基层困难群众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的民生工程,是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全力帮助困难群体获得法律援助,绝不允许让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

开展农民工、残疾人法援品牌建设,是惠及每一位农民工、残疾人的创新实践。司法行政机关履行的法律援助监管职能,是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目标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法援惠民生”品牌建设活动,是司法行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亮点和名片,旨在充分保障农民工、残疾人获得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法援服务,是司法行政机关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创新实践,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第三,我介绍一下品牌建设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这项活动开展6个月来,各地针对农民工和残疾人群体的特点,健全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完善服务机制、增加服务供给,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加强源头防范,降低维权成本。对农民工推行法律风险提示,对残疾人开展入户走访建立服务档案,预防和减少农民工劳动权益纠纷。二是增加服务供给,扩大法律援助事项范围,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使法律援助惠及更多农民工和残疾人。三是强化便民服务,依托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实现法援案件申请网上办、实体平台一站式服务、法律援助咨询全覆盖。 

为确保农民工、残疾人品牌建设工作做好做实,司法部今年组织开展了全国残疾人法律援助需求调查,制作下发农民工和残疾人公共法律教育产品及宣传手册,联合中央电视台共同拍摄法律援助公益节目和专题片,广泛宣传各地典型经验和做法,在全国层面加强品牌建设组织领导和宣传推广。

最后,我讲一下春节前对各地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 

岁末年初是农民工劳动权益纠纷案件高发期,各地要按照品牌建设要求,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农民工讨薪专项行动,预防化解农民工劳动权益等矛盾纠纷,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紧紧抓住“12·3”国际残疾人日、元旦、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农民工、残疾人法律援助品牌集中宣传,把“两个品牌”叫响,把法律援助工作做实。不断增强农民工、残疾人的维权意识、法治意识,不断提升农民工、残疾人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进入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司法部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优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让每一位遇到法律问题的公民都能享受到及时、便捷的服务。

附件:

责任编辑: 杨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