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信念 两代传承
访黄璐琦院士母亲金青女士
发布时间:2020-04-24 19:01:42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江西省婺源县星江河畔,年逾八旬的金青女士坐在家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目及之处,林木嫩绿,鸟语花香,一片生机勃勃,使人心情舒畅。前几天,小儿子黄璐琦打来电话,和她说了很多——疫情防控阻击战圆满完成任务,中医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己已顺利返京……桩桩件件,都让一直牵挂在心的她感到由衷欣慰。

  已是耄耋之年,子女康健,儿孙满堂,金老太太别无他求,但却最牵挂远在北京的小儿子黄璐琦。本来,春节就能相见,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断了母子俩的团聚。

  大年初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率领首批援鄂国家中医医疗队奔赴武汉。在南昌的大女儿担心年迈的母亲牵挂弟弟,于是发了条短信宽慰母亲:“妈,您放心,他会照顾好自己的。他是您的儿子,也是人民的医生,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职责必须要这样做……”

  儿行千里母担忧。作为母亲,她担心儿子的平安,而作为医生,她能够体会儿子的初衷和心情——救治患者,永远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第一职责,只有冲到一线,才能通过“望闻问切”把准脉搏治病救人。她理解小儿子如今的选择,正如她多年来坚持的一样。

  五十多年前,金青到当时的婺源县太白乡玉坦村医疗站工作。那时她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最小的孩子黄璐琦只有七个月大。她常常用背带把小儿子绑在背上,背着他步行去各个村子出诊。乡村的道路曲折难走,通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有一天,金青带着四个孩子去隔壁村子里出诊,一场电闪雷鸣的大雨说来就来,她连忙把孩子们拥进稻草堆里,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们遮风挡雨。

  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金青很快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大家看见她斜挎着药箱、背着孩子的身影,大老远便喊道:“金医师,您又来啦?”无论出诊的路有多远、时间有多晚,一有需要,她总是立马放下手中的事,去给村民们看病送药。有时实在太晚,她就把孩子们锁在房间里独自出诊,半夜回来,打开房门,孩子们哭着扑向自己,倍感心酸,但为了病人,医生的职责和使命就该如此。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许是因为懂得母亲的慈爱和不易,又或是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孩子们都特别乖巧懂事,为了解决生活困难,大女儿带着弟弟妹妹每天一大早便挑着扁担去帮人挑砂石赚学费;大儿子从小喜欢做木工活儿,平时给家里做个小木凳、小桌子;小女儿一到放假就背起盖着棉被的冰棒箱,凌晨四点赶远路去附近的镇上卖冰棒。回首来时路,金青眼中泛着泪光,是对子女的愧疚,亦是对子女的欣慰。

  对于子女的教育,金青说:“总的来说还是一个‘严’字,我和爱人对儿孙的要求都很严格,从小就要求他们兢兢业业、忠诚老实,要肯吃苦、爱学习。”

  家庭,是一个人人生的起点,也是一个人“梦想启航的地方”。金青回忆,1985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因为家里已经有一个学医的姐姐了,黄璐琦就在志愿表上填写了建筑学专业。可命运偏偏安排他“子承母业”,机缘巧合地被调剂到江西中医学院中药专业。“儿子说这是天命,建筑与医药,都是民生很大的一块,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

  母亲平日里的吃苦耐劳、行医时的敬业投入,也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上世纪90年代初,黄璐琦在北京读研究生期间,对栝楼属植物的研究产生了兴趣。为了调查国内栝楼属的药用植物,他只身到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深山老林里去采集栝楼。有一次,黄璐琦到贵州做野外调查的路上,车子忽然坏了,于是一个人徒步走了整整一晚,到达目的地时,天已经亮了。经过不懈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栝楼属的新种植物,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毕业论文被专家评价为“目前对世界性栝楼属最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创造性成果”。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娇惯孩子,哪怕现在时代发展了、生活条件好了,也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吃的苦多一些,道理也就懂得多一些。”在金老太太看来,严就是爱,“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在严格的教育下,金老太太的四个孙女、外孙女,其中两个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个即将攻读博士,一个已经硕士毕业。

  春日的微风轻抚老人的头发,脸上的皱纹无声地舒展,在婺源这座南方小城生活了多年,金青和她的家人们早已浸染上了婺源人特有的坚韧谦恭、吃苦耐劳。

  树有根,水有源。婺源自古就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人们爱她如诗如画的山水风景,更敬她“山间茅屋书声响”的文化传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粉墙黛瓦之下传承着的优良家风故事,正在轻轻诉说。(本报记者 陆丽环 通讯员 汪舒)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