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
您好!尽管有人喊你“当代愚公”,但在我心中,你一直都是那个慈爱又严厉的父亲。
爸爸,咱们家5口人,妈妈长期患病,奶奶70多岁身体也不好,你的负担一直比较大。听妈妈说,很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你让妈妈拿钱支持你修路,妈妈当时很不情愿,抱怨道:“咱们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几口人张着嘴巴等吃饭,家中没有钱咋办?”你只得去找奶奶,因为奶奶是名老党员:“你放心去干,干就干出点脸面。路没修好,我找你;家里有问题,有我呢。”
爸爸,现在我理解你,也理解了奶奶。
……
1997年农历冬月十二,你带领村民在“鱼儿溪”炸响了第一个向封闭宣战的开山炮。没有钻机,你就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没有挖机,你就在悬崖峭壁上先放一炮,炸个“立足之地”,然后再用钢钎和大锤凿。全村青壮年不分男女全部上工地,分几个路段施工。大家吃住在山洞里,晚上睡在山洞口的人还要在腰上系条绳子,一头系在树桩上,免得夜里翻身掉下悬崖……
到2004年,整整用了7年时间,你们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终于在悬崖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这是村民们盼望了几辈子的出行路,是下庄与外面世界沟通的连接路,是下庄人不等不靠、挑战贫困的希望路……
爸爸,受你的影响,我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专毕业后放弃了留在上海的工作机会,主动返乡投身家乡建设。父辈们将路开凿出来,我们这一辈说什么也得让家乡富起来……
您的儿子
毛相林是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1997年,他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发展产业。他的儿子看到父亲整日为村里的事业奔波,既佩服又心疼,写下了这样一封家书。
近日,中央宣传部授予毛相林“时代楷模”称号,并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他的先进事迹。11月18日晚,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栏目播出发布仪式,毛相林与下庄村民彭仁松、杨亨双、彭淦、毛连长,驻村干部陈天艳等一起讲述了在下庄修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
“他就跟火车头一样,在前头带着我们跑”
“曾经,这个村子里397个人,150多人一辈子没出过村……”
发布仪式现场,随着主持人王宁的讲述,观众似乎也一同走进了那个被深锁在“井”底的村子。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话。这口井有多大——沿着井口走一圈,要3天;这口井有多深——从井口到井底有1100米,村民们就生活在井底;这口井有多陡——三面是垂直的悬崖绝壁,仅东面略微缓一些,祖祖辈辈沿着岩缝走出的出山小道就隐藏其中。
1997年7月,刚刚当上村支书的毛相林,抬头仰望着四周的群山,暗暗下定决心:路,已经到了不能不修的时候!
然而在那时,下庄村修路还没有列入全县规划,“一无钱、二无机械,硬生生在悬崖上抠一条路吗?”
面对村民们的质疑,毛相林坚定地说:“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
缺乏劳动力,他号召村里劳力全都上工地;没有资金,他带头卖猪卖粮。在短短五天时间里,村民们凑出了3960块钱。毛相林捐完了自己的所有积蓄,又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1万多元。
修路有多难、多险、多苦?
毛相林和村民们一起,腰系长绳,用大锤、钢钎、簸箕等简单的农具悬在空中钻炮眼;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他们在“炸了一炮”的垂直山体上,冒着随时可能坠落山崖的危险,用手挖,用脚蹬;没有休息的地方,他们就住山顶、喝泉水、睡山洞,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刮风下雨,只有一块破旧的塑料布遮挡。
时任重庆市万州区委外宣办宣传干部黎延奎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下了下庄人修路的过程。现场短视频中的珍贵画面,让观众“亲临”了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黎延奎说,他当时来到修路现场时,就被深深震撼了:“我远远看到悬崖上有几个黑影在晃动,当时想的第一句话就是‘蚂蚁啃骨头’……把镜头推上去后,看到几个村民完全没有防护措施,就仰在后边,把岩石蹬下去……”
当年参与修路的村民杨亨双,把下庄人修路的简陋工具带到了现场:用来打石头的锤子、撬开石头的铁钎……其中,还有一条毛相林用来拴腰的绳子。
当年修到“鸡冠梁”和“私钱洞”这段最危险的路时,脚下是万丈深渊,“别说是修路,光看着双腿就发抖。”毛相林让大家先不要动,自己先用绳子拴在腰上,去排除危险后,才让大家下去继续修。
“他就跟火车头一样。他在前头带着我们跑,我们就有这个信心,我们就不怕。”杨亨双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名优秀基层领头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最终,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下庄人一寸寸地凿、一锤锤地敲,用7年时间,硬生生在悬崖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的“天路”。
路修通的那一天,村民彭仁松一辈子也忘不了。那天,毛相林找了一辆车,全村的男男女女,都跟在车后面,沿着“天路”从头到尾走了一遍。
“还有老年人,八十几的,没有走出过下庄,要我们把她背到公路上,她要来看(路和车),很高兴……车子开到终点,毛主任对大家说,今天是祖祖辈辈都盼望不到的事,在我们这一代把路修通了。说完他哭了,我们都哭了……”说着说着,舞台上的彭仁松哽咽了。
“这么难的路都修通了,还有什么能难倒下庄人”
然而,世世代代的封闭和贫困,让下庄与外界脱节了许久。修通了往外面世界的路,村民却还没有找到一条致富路,下庄村仍然是县级贫困村。
“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这是毛相林常挂在口中的话。
过好日子,村里就要发展产业。毛相林邀请市县农业专家深入考察分析,确定发展柑橘、桃、西瓜等产业。
“柑橘我哪里会种哦?”“我也不想种!”在下庄村的群众大会上,大家疑虑纷纷。
“不会种,可以学,这么难的路都修通了,还有什么能难倒我们下庄人!”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毛相林亲自到外面学,买来书带回家一点点研究,一块地一块地去走,一户一户亲自上门去教。
2015年,下庄村整村脱贫;到2019年底,全村累计64户269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29%,人均收入达1.2万元。
如今变化翻天覆地的家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下庄,建设下庄。
“我叫毛连长,小时候老师给我们讲,大人流血修路为我们,我们读书为下庄的明天。那时候还小,不知道明天代表什么,长大后才知道,下庄的明天就是要我们一起去创造。”
“我叫彭淦,是下庄天路修通后第一批走出来的大学生,现在是一名乡村教师,我的目标就是为下庄培养更多的大学生。”
“我叫陈天艳,毛主任,我们想告诉您,下庄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一生的精神图腾。我们会一直在下庄踏踏实实地干下去,您请放心!”
发布会现场,来了三位下乡的年轻人。29岁的毛连长,回到下庄做电商,叫卖柑橘、西瓜等特产。“90后”驻村干部陈天艳,家住隔壁镇,听着下庄人修路的故事长大,大学毕业后参加大学生“村官”选拔考试,通过后便毅然选择来到这里。27岁的彭淦,是下庄走出去的第一批大学生。在彭淦的记忆中,比他大四五岁的哥哥姐姐们,要想读初中,就必须背着书包、玉米和咸菜,“爬”着去骡坪镇。路险,又苦,很多人都辍学了。相比之下,彭淦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等到他读初中时,路已经修好了。后来,彭淦考上了成都的大学,在外工作几年后,因为村里小学缺老师,便回到了下庄。
“我们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发布会的最后,毛相林和三位年轻人握起拳头,齐声说道。
现场,又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