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永远的东方红
发布时间:2020-04-24 18:23:48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廷飞

  东方红一号卫星已经在太空遨游整整五十年了。今年3月28日,东方红一号再次过境北京上空,被很多人争相仰望,重温半个世纪前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3日给孙家栋、王希季、戚发轫、胡世祥、潘厚任、胡其正、彭成荣、张福田、陈寿椿、韩厚健、方心虎等11位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1970年4月24日,经过广大参研参试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作为“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不再发射信号,但仍然在设定的轨道上前行。5年后,我国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升空,与东方红一号在太空遥遥相望。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籍卫星”在浩瀚苍穹互致问候。

  在人类发射的前五颗人造卫星里,前苏联的斯普特尼克一号、美国的探险者一号、日本的大隅号已相继坠落,法国的阿斯特克斯一号因为体积较小,难以被普通人捕捉,只有东方红一号还在与你我守望,灯塔般照亮着中国航天的征途。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但每一次都充满风险挑战,每一步都饱含热泪血汗。

  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刮骨断腕 走过成长阵痛

  1985年10月,经中央批准,当时的航天工业部决定开展中国火箭对外商业发射活动。次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失利,世界主要航天大国相继发生事故,多种航天运载工具被迫停飞。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发射能力的不足,为中国航天提供了宝贵机遇。而当时长征火箭仅仅飞行了十几次,而且因为“过去不能说”,国际上对中国的航天实力几无了解,为进入国际市场,“中国人一直在努力。”

  1988年,美国休斯公司率先使用中国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这是长征火箭首次与美制卫星对接。正值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人十分想做好这件事:卫星从机场装车运往发射场时,前有车队开路,沿途重重警卫,其他车辆一律禁止超车会车;据说为避免颠簸,某地群众把车队必经的一片河滩里的小石头捡了个干干净净;为使新落成的基地卫星厂房空气达到国际标准,解放军战士用酒精把近千平方米的地板擦了6遍……

  1990年4月7日,“亚洲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然而,在接下来的1992年和1996年,中国航天都经历了一年中两次发射失败的惨痛经历。

  1992年 3月22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发射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澳星B1时,因火箭一级发动机点火不正常,实施紧急自动关机,中止发射。同年12月21日,该火箭发射澳星B2,飞行约48秒后,整流罩及卫星组合体出现异常,发射失败。

  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任务飞行,发射美国的708通信卫星。点火起飞约2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约22秒后火箭头部着地,随即在发射台附近发射剧烈爆炸。这是中国航天历史上最为惨重的一次损失。同年8月18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中星七号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如果说澳星发射失利使中国航天人刻骨铭心,那么“2·15”“8·18”的连续失利影响更为直接,长征运载火箭在国际航天界的良好声誉受到质疑,中国航天对外商业发射服务受到巨大冲击。

  痛定思痛是切肤透骨的。澳星发射失利后,整个航天系统都意识到质量形势到了“失败不起,没有退路”的困境。1993年,原航天工业总公司广泛开展质量清理整顿工作,同时每年投资3000万元用于实施质量专项技改。1994年,将澳星发射失利的3月22日定为“航天质量日”,1995年制订实施了质量管理改革方案,1996年组建了专业质量保证结构,并开始向各院派驻质量监督代表。1997年制订了航天科研生产管理“72条”,同时制定了质量问题归零的“双五条”标准,提出了从源头抓起航天质量的“四个三”计划。这些举措沿用至今。

  经过一系列质量整顿后,中国航天终于打了个翻身仗,国际商业发射开始复苏。 1996年至2011年,中国火箭连续102次发射无一败绩,排名世界第一。中国火箭的可靠性渐渐获得公认。2005年,中国成功将法国阿尔卡特公司“亚太六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打破了中国火箭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长达6年的沉寂。

  数十年间,中国先后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48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56颗国际商业卫星;向国际客户提供17次搭载发射服务,发射23个国外小卫星/载荷。“中国航天”已成为一张闪耀世界的“国家名片”。

  卅年磨剑 不忘星辰大海

  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点火升空,2220秒后,星箭分离,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控制室里欢声雷动,其中一位姑娘的表情尤其惹人关注,看到火箭升空,她先是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可笑着笑着,眼圈就红了起来,不一会儿,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发射室的屏幕上,打出了一行字: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这枚被人昵称“胖五”的大火箭,不仅填补了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空白,同时也为进一步研发超重型运载火箭打下了稳实的基础,是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和显著标志。有人甚至把中国航天事业未来十年的兴衰,全部寄托在它身上。天宫空间站、北斗导航系统、嫦娥五号,乃至载人登月、火星探测等中国航天未来的重大事件,都和它有关。

  然而,肩负众望的它身世是坎坷的。

  从1986年开始前期论证,到2006年正式批准立项研制,整整经过了20年。再到2016年第一次试验飞行,又冲刺了10年。2017年7月2日,长五运载火箭工程的第二发试验箭,长五遥二发射。在点火正常、助推器成功分离后,346秒时发动机提前熄火,很快火箭就掉了下来。

  当晚,文昌发射中心的食堂没有一个人说话,给“两总”(总指挥、总设计师)留的饭桌空空荡荡,原本等着庆功的烟花被孤零零地堆放在食堂门口。追天揽月的梦想遇到重大挫折,但这才只是开始。

  按照中国航天的质量管理标准,出现问题时,整个项目需要“归零”。对于长五这样重大的项目来说,归零更会严上加严。失利后两天,团队开始了艰难的归零工作。然而,这次难度极大的归零是在“先天不足”中开始的:火箭残骸沉入万丈深海,无法精确定位故障,要做到故障复现谈何容易。故障调查,进行了100天,10月,液氢液氧(YF-77)发动机故障定位工作完成。故障归零,进行了180天,2018年4月,长五火箭完成归零评审。

  2018年底,长五遥三火箭总装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就在这个时候,试车台突然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有一台发动机试车出现了故障!只能从头再来。2019年4月,第二次归零告一段落,最终故障定位在发动机氧涡轮泵的局部结构上。问题修正后,遥三火箭发射也被安排在当年夏天。

  又到了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刻。改进后的发动机进行了3次试车,前两次正常,研制人员在分辨最后一次的振动数据时,突然发现一条异常频率线。“决不能带着隐患上天!”团队把之前所有经历过试车考核的发动机全部找出来,采用新手段进行加严检测,结果发现在同一个位置,多台发动机都产生了微小裂纹。经过分析改进,最终决定将氧涡轮泵用分体结构替换原来的整体结构,以提高可靠性。7月底,发动机的顽疾被真正破解。

  此刻,距发射窗口时间已不足5个月。除去发射场两个月的准备流程,留给长五的时间只有3个月了。而当时还有这些工序需要完成——拆卸原来带有质量隐患的发动机,将发动机运至天津上箭装配检测,火箭从整体恢复到“运输状态”,发射场地面设备检修恢复……

  为了确保时间进度,质量工作团队把管理精确到小时,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人,正常加工进度需3个月交付的螺栓,3天内交付拿货,设计师几乎是拿着刚下线的产品,第一时间飞抵北京。

  历经两年多的艰苦攻关、连续奋战,长征五号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在挫折中崛起挺立,最终接过“长征火箭家族”的接力棒,成为中国大运载时代的“开拓者”、深空探测的“主力军”,中国面向太空的长征又踏出了新的一步。

  永不止步 迈向航天强国

  2019年,在102箭、492个航天器的世界航天发射版图中,中国航天以全年发射运载火箭34次的成绩再次占据榜首。2020年,这一数字将有望突破40次,达到历史新高。北斗导航、探月三期、高分专项三个国家重大工程将完成收官,北斗三号系统即将完成组网,还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择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此外,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三型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在2020年实现首飞。

  创新探索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虽然近期中国航天一个月内接连出现长征七号甲火箭首飞失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印尼PALAPA-N1卫星失败两次失利,但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中国航天永不止步。

  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高技术高风险战略产业之一。纵观近几年,欧美俄等几个航天大国或地区,也频频出现发射失利的情况。欧洲的阿里亚娜火箭发射 107 次,成功率 93%。美国的德尔塔运载火箭发射 251 次,成功率为 94.4%。俄罗斯联盟系列火箭成功率约 97%。

  相比之下,我国的火箭发射成功率是很高的。据统计,1970年至1996年,中国共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3枚,其中发射成功36枚,成功率83.72%。1997年2017年,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04枚,其中发射成功199枚,发射成功率达97.55%。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老科学家的回信中说,作为“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参与者,你们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

  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直面困难挫折,勇于攻坚克难,是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重要组成部分。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特别是在抗击疫情和全面复工复产的这场艰苦考验中,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在奋力拼搏和艰苦奋斗中成就梦想。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