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同华
中国古代是兵农结合,从夏商时期就“寓兵于农”。大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建立夏朝,中国历史正式步入国家时代。对此,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禹之后有启……则已俨然有国家之规模矣”。
甘之战
夏时代,比较有名的一次战争是甘之战,即有扈氏部落与夏启在甘这个地方(陕西河南一带)发生的一次战役。关于甘之战,留下的史料不多,《尚书》中有一篇《甘誓》,也就是夏启的战斗动员令,“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甘之战以夏启的胜利告终。获胜后,夏启在钧台(也叫夏台,位于河南禹州)召开大会,得到了各部落的响应和拥护,《左传》将这次集会称为“夏启有钧台之享”,其实就有会盟之意。甘之战,有力地巩固了新兴的夏政权。
因为青铜器的出现,这个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兵器的出现,应该说是兵器史的第一次革命。从考古来看,最原始的兵器,是以木、石、骨等为主,到了夏商时期,尤其是商代,青铜兵器数量大大增加、种类也日渐丰富,成为当时战场上的主要工具。这方面,中国远远早于西方。
九合诸侯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公元前686年,齐国公子小白即位,也就是齐桓公。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作内政而寄军令”,整顿内政,起用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五位贤人,人称“桓管五杰”。齐国以五人为伍,五家为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五乡为一军,使军事组织和社会组织相融合,成为春秋大国。
春秋多乱,强盛起来的齐国在齐桓公领导下提出“尊王攘夷”,尊崇周天子,抵御夷狄入侵中原,保存了华夏文明,得到了周天子和诸侯认可,齐桓公逐渐成为诸侯之长。宋代朱熹在评价尊王攘夷时,称其“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最有名的当属葵丘之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等国的国君,周王室也派代表参加。各诸侯国在葵丘达成盟约:要团结不要攻伐,不要以邻为壑、把祸水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齐桓公通过和平盟约的方式,解决了当时的纷争与战乱。所以,后世这样评价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三平晋乱,驱逐戎狄。
一统六合
春秋战国时期,既是动荡时期,也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启。各国纷纷变法,我们熟知的李悝、吴起、申不害、乐毅、苏秦等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其中最成功的应该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吸取了其他法家人物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具体情况,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策略,秦国逐渐由弱变强。其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体现在《商君书》中,主要思想就是富国强兵。公元前261年,秦昭王派兵攻赵,但对手是赵国老将廉颇,秦军陷入被动局面。于是,秦国君臣采用反间计,派人在赵国散播谣言,说廉颇要背叛赵国,秦国最怕的是赵奢之子赵括。结果赵国误信流言,让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老将廉颇。秦军利用赵括年轻好胜、轻敌冒进的特点,佯退诱敌,赵括果然中计,赵军被围困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军全部投降,40万众被秦将白起坑杀。这就是有名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拉开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序幕。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结束了春秋以来500多年的群雄逐鹿、割据纷争,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草木皆兵
秦汉一统之后,从三国时代中国进入纷争时期,南北并立。这一时期有名的战例很多,但是从当时和后世来看,发动战争总是不得人心之举。比如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统一中国北方,建立了东起高句丽、西抵甘肃、南到江淮的国家,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可以说前秦是五胡十六国仅有的治世。
苻坚足可称一代英雄,但他自恃兵多将广,能够“投鞭断流”,一直想南下征服东晋。王猛并不同意,直至临终,王猛依然劝告苻坚:“东晋虽然偏居江南,却是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人心思定。我死之后,千万不可讨伐东晋。”王猛的看法是正确而深刻的,但是公元383年,苻坚率27万大军,号称百万,南下征晋。东晋则以谢安的侄子谢玄为先锋,率众迎敌。苻坚轻敌,派东晋降将朱序到东晋劝降,却不料朱序心怀故国,将前秦虚实向东晋和盘托出。两军攻战之时,朱序又作为内应,大呼“秦军败矣”,导致本就心思不一的秦军大乱,兵败如山倒。成语草木皆兵,由此而来。苻坚之败,主要在于当时人心思安,不想再有战争。东晋虽然获胜,但是也没有能力一统南北,双方大致以淮水为界对峙并存。结束这场旷日持久南北并立的,则是200多年后的隋文帝杨坚。
南北一统
苻坚之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历时十余年,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形成新的南北对峙。北魏一统北方,其实是民族融合的结果。拓跋焘本人喜欢汉族文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加强与中原汉族地区的融合,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后来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出身关陇集团,关陇集团则是由北魏六镇发展演变而来,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
隋文帝杨坚一统南北,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门阀士族大大衰落,民族融合不断发展,统一成为历史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此时,南方的劲敌是陈。陈后主陈叔宝自恃有长江之险,不以为意,整日沉迷酒色、不理政事。公元589年正月,陈后主竟然为了春节喜庆,将长江水师的战船调往建康,江上防守一空。隋朝军队突然发起进攻,陈军几乎无还手之力,全面溃败。至此,自西晋末年以来,南北分裂的局面结束,国家又一次实现了大一统,开启了后来的隋唐盛世。
史学家范文澜评价道:“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
我们回头来看,历史时空中有很多的英雄人物,他们无一不是在顺应历史大势的前提下取得成功,这个历史大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