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山西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战略谋划,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久久为功”一词,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见到。你知道它最早出自哪里吗?
久是一个象形字,篆书字形像用艾条为人熏灼治病,本义为灸灼,这一意义后以“灸”字指代。后来,久由针灸时间很长引申出滞留、堵塞、等待之意,如《银雀山汉墓竹简》中有“轩骄之兵,则恭敬而久之”,这里“久”表示等待;由此,久又引申出长久、时间久之意,作为我们最熟悉的用法沿用至今。
“久久”一词至少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表示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语言角度而言,叠词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增加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因此词语“久久”相较于一个“久”字,表意更为强烈,更能体现时间之长、延续之久,也更为朗朗上口。两汉时期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告别焦仲卿时说的便是:“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叮嘱丈夫千万不要因为时间流逝而将自己忘记。东汉文学家崔瑷在座右铭中写道:“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美德倘若能够长久坚持,便会如花香一般芬芳。而最早与“久久为功”类似的表述,出现在明代思想家吕坤《呻吟语》中:“处事如打擂,憾大摧坚。要徐徐下手,久久见功,攘臂极力,一犯手自家先败。”意思是做事如同打擂,不可急功近利,要从长谋划,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倘若一开始就耗尽全力,很快就会失败。
久久为功,这四个看似笔画简单的汉字,却表达了中华民族惯以长力取胜的坚韧精神,亦是跨越千年的提醒:一蹴而就的投机是不可取的,一步到位的捷径是不牢靠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认准目标后,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前进中。在古人心中,持之以恒有多么重要?甚至仿佛连一个“久”字都不足够,唯有“久久”才能“为功”,才足以表达那种强烈的情感。而要真正做到“久久为功”,又何其艰难——需要找到一条真正正确的道路,需要极其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定力,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
作为历史悠久的古老大国,我们的文化实在太懂得“久久为功”的奇妙作用,懂得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成就伟大的事业。所以我们会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传说——愚公哪里是在搬门口的两座大山,他是在给子子孙孙做出榜样,就这样一筐土接一筐土,有什么目标达不到?精卫哪里是在填浩瀚的东海,她是在用一块又一块的石子告诉后人,只要坚持,哪怕只是凭着一步步、一点一滴的积累,艰巨卓越的事业也定能实现。
所以我们会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故事里那个看到老婆婆用铁棒磨针、从而深受震动并最终成为一代文豪的少年,他的成功必定离不开一日日苦读的汗水;所以我们会讲“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故事——那个花了二十七年工夫,读了九百多种书籍,记录上千万字笔记的老者,让我们看到坚持中迸发的力量。
从唯物辩证法来看,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没有锲而不舍的量变,就绝不可能有水滴石穿的质变,久久为功所强调的正是量的积累,而量的积累需要的正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今天我们干事创业、谋划发展,离不开这样的境界与定力。还记得1949年10月,在山西省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提出了一个质朴而响亮的口号: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在右玉老县城城门外,他栽下了用来抵抗风沙的第一棵树。此后的70余年,20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扛起铁锹背起树苗,精神抖擞地走在植树造林一线,打造和延续着战天斗地的“右玉精神”。在这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绿化“接力赛”中,我们看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政治、经济、民生等各个领域,任何一个决策、一项部署,如果能认准目标、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就一定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中国的哲学具有浓厚的时间意识,主张在时间长河的流动中去思考问题。因此我们常用“接力赛”来比喻历史的前进——站在历史的肩上,回望过去,眺望未来,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怕困难,埋头苦干,将百米跑的冲劲和万米跑的韧劲结合起来,接续不断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才使得今天我们能够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此之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每一代人都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这其中体现出的不正是一种“久久为功”吗?(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