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瓯以何永固
发布时间:2020-12-11 15:47:45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紫禁城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在故宫博物院午门,重磅展览“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正在举行。诸多展品中,金嵌珠石金瓯永固杯格外引人注目。这只华贵精巧、流光溢彩的酒杯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曾走进《国家宝藏》第二季的“明星文物”。

  碧月照金瓯,银河灿珠斗。金瓯,原指金质的盆、钵或者酒杯,也用来比喻国土,有疆土完固的含义。文天祥诗云“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晚清女革命者秋瑾曾写道:“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纪念台湾光复七十五周年主题展,以成语“金瓯无缺”为题,表明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是民族大义、人心所向。

  “金瓯永固”之名,寓意国土永保、江山万代。金瓯永固杯是清宫年俗开笔仪式的重要用品。嘉庆皇帝在《元旦试笔》中记录“玉烛金瓯祖考贻,明窗试笔讶鸿禧”,并附注了细节:每年正月初一,要在养心殿进行“开笔”仪式,桌案上放置金瓯永固杯和铭刻有“玉烛长调”字样的蜡台。由皇帝亲手点燃烛台上的蜡烛,并向金瓯永固杯中注入屠苏酒,再用一支镌刻“万年青”“万年枝”文字的毛笔蘸取朱墨书写吉语。

  在乾隆皇帝心里,这是一件承载帝王愿望与目标的许愿杯。为了打造心仪的酒杯,他从全国几千名工匠中仔细挑选出80人专门负责,制作过程的每道工序,都要乾隆亲自过目、反复修改,甚至还前前后后下了十余道圣旨。其制作时间之长,工序之繁、艺技之精,动用人工之广,令人惊叹。而且金杯制作成功后,所有参与“造宝”的人还得以封官晋爵。

  玉烛金杯,浮华蔽目。史料记载,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金瓯永固杯,用了皇家内库的九成黄金20两,珍珠、红蓝宝石等几十颗,嵌珠镶宝、镂金点翠。然而,这样被寄予乾坤在握、基业永续厚望的杯子,却没能见证“金瓯永固”的现实。乾隆醉心于设计制造美轮美奂的御用器物,却对英国使团带来的望远镜、战舰模型、先进的地图和怀表、火药武器等不屑一顾,也不愿理会英国的通商意愿。中国就此丧失了一次次接触近代工业文明的机会,与欧洲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当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之时,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击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文献记载乾隆年间制作的四件金瓯永固杯,亦因战乱而四散分离。

  今天,我们在展柜中看到北京故宫仅存的这件金瓯永固杯,欣赏中国金银器技艺的巅峰之作,感受古人的智慧和中华民族曾经辉煌的过往,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警示?礼,在中国人的心中十分重要,注重礼仪、仪式是中国人的传统。仪式是为了让人们重视与铭记,“金瓯永固”是提醒为政者胸怀天下、励精图治,如果只是痴迷镌刻着这几个字的器物,甚至大兴奢靡之风,再厚的家底终究也得败光,更不要说进取发展了。

  金杯离散60多年后,毛泽东在《清平乐·蒋桂战争》中写下这样的词句,“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以红旗指代红军,鲜艳的红旗在队伍前头开路,红军战士进军神速、所向披靡。金瓯一片,指代新开辟的根据地,红军收复破碎山河一角,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一派热火朝天。以民心筑金瓯,才有了新中国的人民政权,为民心固金瓯,才有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飞跃发展。

  金瓯以何永固,我们以何走向复兴的明天,血脉、根基与力量之源,这才是永不可失的珍宝。(聂新鑫)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