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大智慧 | “两点一存”的奥秘
发布时间:2021-03-29 19:12:55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既是中央和各地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岷山脚下的哈达铺,在一间小小的邮政代办所里,意外地获得一份天津出版的《大公报》。毛泽东等人从上面读到一则消息,顿时惊喜不已。在随后召开的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兴奋地说:到陕北去!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开会,综合各方面的情报,正式决定到陕北去。

  为什么要到陕北去?因为这里有红军,有根据地。

  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立了陕甘边根据地,后与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陕甘根据地,也叫西北根据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进一步扩大为陕甘宁根据地。

  这块根据地,资格不是最老,起初的规模也不算最大,但它在当时的根据地中很有特点,而且对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特殊在哪里?概括起来,最重要的,是“两点一存”。

  两点,一个“点”是党中央和各路红军部队长征的落脚点,如前所述,党中央作出到陕北去的决定。1935年10月19日,红军抵达吴起镇。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今后的战略任务是保卫和扩大西北的根据地,领导全国的革命斗争。作为长征的落脚点,陕甘根据地为革命队伍休养生息、整合力量,实现新的发展发挥了特殊作用。

  另一个“点”是八路军主力挺进抗日的出发点。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陕北的红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主力部队随后便从这里出发奔赴山西、河北、察哈尔、山东、河南等抗日前线,为推动实现国共合作、实施抗日武装的战略展开发挥了特殊作用。

  “一存”,就是硕果仅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全国创建了几十块根据地,其中较大的有十几块。每个根据地都对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及其他原因,30年代中期,这些根据地大都失败和丢失了,唯有陕甘根据地成为一块硕果仅存的根据地(当然其他地方也还有小块的根据地或游击区坚持了下来)。这个“一存”,不仅保存了根据地和革命力量,而且对中国革命的重心北移、构建新的战略布局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对这“两点一存”,毛泽东作了概括。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上说,“过去有的同志很急躁,希望革命明天就胜利,但是可惜没有胜利”“结果只剩了一个陕北”“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

  那么为什么陕甘根据地会有这样特殊的贡献呢?“两点一存”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呢?

  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当然不少。从根据地自身建设的原因来说,陕甘根据地特别是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它的政权建设、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作风建设等,与全国其他根据地相比较,有很多共性,但也有明显的个性,有的甚至是其他根据地少有或没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很多独特的思想理念、战略主张和革命风格,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我曾把它归纳为4条。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路。但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特点。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认真学习毛泽东的经验,坚持走井冈山道路,但又特别注意研究西北地区的特点,从当地的实际出发,采用最合适的斗争形式。

  比如,对根据地做了多点布局。用当年刘志丹的话说,就叫“狡兔三窟”,即在红军力量不足以与敌人直接对抗的情况下,没有固守一处,而是分别选择三个方向建立根据地,在不同地方与敌周旋,根据情况到不同的地方落脚。

  二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陕甘边的各级干部,创造性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访贫问苦,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一村一村做调查,一家一户做工作,关心群众冷暖,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学习文化,与人民群众亲如一家,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毛泽东称赞刘志丹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谢子长是“民族英雄”“虽死犹生”,习仲勋是“群众领袖”“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美国友人李敦白在回忆当年陕甘情况时,清楚地记得,习仲勋无论走到哪儿都与老百姓很熟悉、很亲热。习仲勋虽然年纪很轻,但在老百姓中威望很高。

  三是坚持统一战线的法宝。

  当时南方的很多根据地,由于“左”倾错误影响,严重忽视统一战线工作。政策过“左”,树敌太多,错失了很多重要的机遇。但陕甘边根据地不是追求过“左”的口号,而是力求赢得人心,注意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做旧军队和地方一些有影响人士的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注意团结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人士参加革命,甚至与一些军阀、民团、士绅、商人、地主都建立了不同程度的社会联系,利用他们为革命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正因为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在各种军事力量混杂的艰险环境下,有效地保存了自己,打击了最主要的敌人。陕甘边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统一战线联系在一起的。

  四是坚持以大局为重。

  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对某些政策措施有不同意见是非常正常的。但“左”倾教条主义却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党内分歧。这个错误也曾影响到陕甘边根据地。但陕甘边根据地的领导者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特别是刘志丹、习仲勋,在蒙受委屈、受到伤害的时候,革命意志从来没有动摇,甚至忍辱负重,一如既往地坚持革命斗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胸怀和风范。

  当然,陕甘边根据地这些重要的经验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认可的。聪明的思想和行为有时候也会被人误解。1935年九十月间,正当党中央决定落脚陕北的时候,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人和一大批干部却由于错误的“肃反”而被关押。

  党中央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下令停止捕人,刀下留人。党中央派王首道、贾拓夫等去瓦窑堡释放被关押的刘志丹、习仲勋等人,成立董必武为主任,由王首道、李维汉等五人组成的党务委员会,审查所谓“肃反”问题。11月7日,经过认真审查,推翻了强加于刘志丹、习仲勋等人的罪名,将他们释放,恢复工作。

  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西北局高干会议,作出《关于一九三五年陕北(包括陕甘边及陕北)“肃反”问题重新审查的决定》,明确指出1935年的陕北“肃反”是错误的。

  通过对当年历史的研究,我们发现,当年刘志丹、习仲勋等人被指责的所谓“右倾错误”,恰恰是陕甘边根据地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坚持统一战线的做法,为后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聪明的经验和智慧又历经曲折和磨难,愈显其来之不易,更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李忠杰 栏目编辑:张思思)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