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的文化密码
发布时间:2021-03-29 21:05:17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口罩必不可少。事实上,口罩不仅是一种医疗卫生防护用具,其背后更蕴含着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口罩文化史》将口罩作为研究对象,讲述了口罩的发展传播及其文化演变历史,展现出东西方对口罩认知的差异,并由此引发读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顾名思义,口罩就是用于遮掩人口鼻的用具。人类遮掩口鼻的历史极为久远,最早要追溯到各种宗教祭祀中所使用的面具。保有原始的万物有灵信仰的人们,会在祭祀时将面部用面具遮蔽,以阻挡自己呼出的不洁之气的传播。这种面具既有宗教仪式中的象征意义,也包含了遮蔽不洁之物的内涵。

  随着人类社会与疾病的不断斗争,人们开始发明专门保护呼吸系统的口罩。中世纪“黑死病”的暴发促成了“鸟嘴面具”——一种真正意义上医用“类口罩物”的诞生,其直接作用就是防疫抗疫。19世纪后,近代医学、科学飞速进步,使得口罩的发明有了明确的科学理论依据,人类进而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口罩。

  口罩展现了人类在诸多方面的智慧与创意,它既是一种物质文化,也是后来公共卫生理念和民族区域文化的符号载体。在现代社会,口罩早已不仅是具有防护功能的专业用品,更是折射不同民族文化和大众心理的一面镜子。从东西方文化差异来看,戴不戴口罩形成了非常有趣的鲜明对比。中国、韩国、日本乃至东南亚的民众都严格遵守政府关于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的规定,这种习惯其实与东亚各国庄重自持的礼仪规范和谨言慎行的行为意识不无渊源。而在欧美各国,口罩强制令遭遇了抵制和抗议,许多人认为这是对其自由的限制和权利的侵犯,各种由佩戴口罩而引发的街头抗争时有发生。

  2020年以来的全球“战疫”中,口罩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硬通货”。上半场,口罩通过各种渠道从世界各地被运送到中国,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民众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下半场,中国人把自己生产的口罩不断输送到迫切需要援助的国家和地区,用行动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意义。中国既证明了自己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又展现出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传统美德,更肩负起推进国际抗疫合作、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大国担当。如果说新冠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口罩就是团结世界民众、构建统一战线的信物,不断昭示人们:“我们是同海之浪,同树之叶,同园之花”。

  因为被国际政治舞台上某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刻意政治化和标签化,作为防疫装备的口罩无奈地卷入了政党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各种纷争。本该属于公共卫生领域的议题,却演变成了政治表演、政治斗争、政治站队的焦点问题。这造成信息传递和功能定位上的错乱,进而殃及的是一个个生命。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新冠疫情是一场人类共同面对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口罩既是人类应对这场战争的重要武器,也是人类社会共有的集体记忆中的新成员。在危难面前,人类需要放下分歧,共担风雨。或许,小小的口罩将是这一切的见证者。(张艺瑶)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