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7月,中共中央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团组成。1935年1月,当先遣队通过怀玉山封锁线时,被敌人包围。由于叛徒的告密,方志敏不幸被捕。国民党士兵认为,像方志敏这样的“大官”肯定带着很多钱,于是就将他浑身上下搜查了一遍,又从头到脚,从衣领到袜底仔细搜查了一遍,但除了一支笔、一只怀表、一颗私章之外,连一枚铜板也没有找到。
在狱中,方志敏通过这件事写下《清贫》一文,后秘密托人辗转送到上海,通过章乃器、宋庆龄等转交给党中央。新中国成立后,《清贫》文稿被编入《可爱的中国》一书。
《清贫》文笔朴实无华,却有着千钧力量。它记录了方志敏被捕后,与国民党士兵的一段对话。面对国民党士兵的诘难,方志敏豪迈地喊出:“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
方志敏在狱中写道:“为了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不希罕闲逸,宁愿一天做十六点钟工的劳苦……”这种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甘于清贫、恪守清贫的政治操守,对于后人无疑是一种强大的感召力量。
方志敏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他不但身体力行地坚守这份清贫,对待家人,也是这么做的。因革命工作的需要,他经手的钱财经常有几十万几百万,但自己家的生活却捉襟见肘。当时,方志敏的婶婶曾带着他的母亲,走几十里山路找方志敏,希望他能拿点钱给母亲做条裤子,再帮婶婶买点盐。方志敏看到饥寒交迫的母亲和婶婶,声泪俱下。他告诉母亲:“我是当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官?”
这篇文章鲜明地阐述了共产党员的信仰,传递着共产党人的爱憎观、贫富观和苦乐观,至今重读,仍有震撼心灵之感。
安贫是力量之源,也是对乐道的检验。从战争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乐观豁达,建设时期“勒紧裤腰带搞生产”的自力更生,到如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踏石留印,中国共产党保持崇高远大的追求,保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创业劲头,以清为荣,以干为乐,聚合起谁也无法阻挡的强大力量。
劳家丰(海南省海口市委巡察办):
方志敏的清贫家风值得我们学习,一个共产党人,只有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一生恪守清贫的作风,才能抵御种种诱惑,做一个真正对党忠诚,永葆浩然正气的人。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树家风,强作风,才能在收获家庭幸福的同时,不断取得事业的新进展、新成就,走得更远。
当下,海南正在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自由贸易港,作为自贸港的纪检监察干部,更是要在党史学习中,培育良好家风。在方志敏的清贫思想中,我们要恪守清正廉洁底线,从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中汲取前行力量,以清贫的家风为荣,以骄奢的生活为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努力做让组织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好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