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读诗 | 遥望玉门关
发布时间:2022-04-29 14:22:00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黄海蓉

  玉门关,一个很美的名字,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汉武帝时,为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也就设立了玉门关。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玉门关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为都尉治所,是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和西域的交通都有赖于玉门关和阳关,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著名的军事关隘,也是重要的丝路交通要道。

  玉门关的美是遥远的,孤寂的。

  最早进入记忆的应该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吧。一个“怨”字,一个“度”字,写尽了塞外的苍凉、遥远和孤寂,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情绪。当时,王之涣因被人诬陷而辞官赋闲在家,他不着一字征人,征人苦情却可见。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玉门关的美又是壮阔的,孤傲的。

  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时,我们感觉到的是一介读书人遭遇困厄孤独寂寞的典型感情。在深沉的感慨中,寄寓着报国立功的渴望,境界扩大,音调悲壮,感情深沉,我们还能感觉到他那种在天地中我自孤傲的卓尔不群。

  如盛唐人一般,玉门关也很孤傲。玉门关在诗人笔下,是可以以身相许的。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就表达了以身报国的精神。关外是异域,有未知的凶险,关内是家园,是男儿誓死守卫的故土。胡曾的《咏史诗·玉门关》中写道“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胡曾以关心民生疾苦、针砭时弊而著称,他缅怀历史,歌颂汉朝定远侯班超的丰功伟绩,正是他们的守卫才有了岁月静好。也正是班超那句“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才引发了后世这么多对玉门关的慨叹。

  守关将士征战卫国,从不后悔。“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长云、雪山、孤城是如此的荒凉,可那玉门关啊,是将士们誓死守护的边防线,将士们不破楼兰怎么可能归家。为边境一片和平安宁,“虏箭如沙射金甲”也不退却。

  玉门关的美更是温暖的,柔情的。

  古老的年代,遥远的玉门关牵动着无数的思念。长期戍边,归期未定,玉门关成了思念的纽带。他们寄月传情“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寄书谢中妇,时看鸿雁天。”他们两地相望,互相劝慰“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在唐代,见到玉门关,就是故土国门。“但愿生入玉门关”,祈愿的就是和平吧。谁不思念自己的家国,谁不希望天下太平,谁不渴求长相厮守。大漠塞北,雄奇壮美,祁连戈壁,气势磅礴。

  玉门关的美,不仅仅是名字,更在于它是诗人内心最柔软的一片土地。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