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说史 | 文明星光闪耀中州
发布时间:2022-09-21 21:10:00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收藏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中国人是最早使用加工绿松石的人群。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妇好鸮尊,将猫头鹰的形象融入到青铜器中。

  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期卷云纹漆木案,明显具有楚文化风格。

  上海博物馆藏商鞅方升,当时1升约合今制200毫升,这件量器是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的见证,秦朝建立后,它推广到全国范围内。 (资料图片)

  陈彧之

  上海博物馆正在展出“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这是上海博物馆推出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开篇之作。两百余件(套)文物向观众展示了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灿烂,也勾勒出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1

  二里头夏都先民用绿松石拼出龙的形象,龙的传人一脉相承至于今

  上世纪六十年代,陕西宝鸡的一位农民意外发现了“何尊”,令这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具有无可取代价值的是底部的铭文。铭文有122字,是周成王对贵族何的训诫,其中提到了营建洛邑之事。周成王的父亲周武王灭商,在关中平原的都城偏西,曾表示“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它最初指的是洛阳盆地及以其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后来其内涵不断扩大,成为我们伟大国家与文化的名字。

  周武王没有实现宅兹中国的梦想,周成王子承父业,在周公、召公等贤臣的辅佐下,成功营建洛邑。据说周公为了测定“天下之中”,来到今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镇,在这里用圭表测日影,得到此地为天下之中,遂开始营建新都。今天在告城镇的观星台景区内,还能看到唐朝人所立的一座具有纪念性质的“周公测景台”。

  观星台景区以西大约1公里的地方,有一处叫王城岗的龙山文化遗址,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它很有可能是“禹都阳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第一个都城。久远而神秘的夏王朝,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日渐露出清晰的面目。考古学家在河南发现了多处夏文化遗存,其中最令人振奋的是二里头遗址的发现。

  1959年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今天考古学家有相当把握确认这里是夏朝晚期的都城,这里发现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器组合。

  宅兹中国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一件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牌饰,这件牌饰以青铜铸出主体框架,再用数百片细小的绿松石镶嵌出兽面纹,这件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物出土时保存完好,数百片绿松石无一松动脱落,显示出先民技艺的高超。这件牌饰两侧各有两个小孔,据考古学家推测可系在墓主人胸前,墓主人应当与祭祀活动有关,这件牌饰“应作为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

  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多件绿松石牌饰,2002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建筑基址庭院内的一座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长约70厘米的龙形器,由2000余片绿松石拼合而成,绿松石每片大小在0.2-0.9厘米,厚仅0.1厘米。它整体呈现出龙的形象,龙头部分用青、白玉组成鼻梁,双目炯炯有神,龙身呈波浪状,龙尾蜷曲。龙形器中部压一件铜铃。绿松石龙形器的功能仍旧众说纷纭,它很可能被墓主人抱在怀中,不仅显示墓主人对它的重视,也透露出墓主人的身份绝不一般,它或许与绿松石牌饰一样,与先民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绿松石的人群之一。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就是那个曾出土了中国最早乐器贾湖骨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是制作使用绿松石的先驱。中原先民不俗的审美品位在二里头得到了延续与创新,他们用绿松石塑造出龙的形象,将华夏儿女是龙的传人写入历史记忆中。

  2

  殷墟出土大量精美文物,一展中国青铜时代典雅风华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网格纹鼎,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青铜鼎。夏商周三代又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器在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夏朝为青铜时代揭开了序幕,但夏朝的青铜铸造业还不能说发达,到了商朝,先民生产出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让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典雅风华。

  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朝在五百多年间曾五次迁都,六个都城中的四个在今河南境内。郑州商城是商朝最早的都城亳都,而名气更大的安阳殷墟则是商朝最后一个都城。从商朝开始,有城垣的城市大量出现,而此前的二里头夏都只有宫城部分有夯筑城墙。

  宅兹中国展览中展出了多件刻辞甲骨与卜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它一经出现就展现出成熟的样貌,在此之前它必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目前考古学家、文字学家仍在艰辛探索之中。甲骨文记载了商朝历史的方方面面,没有甲骨文的记载,我们也许要与一位传世文献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女将军失之交臂。

  甲骨卜辞中有一条这样的记载:“辛巳卜,争贞:今者王共人呼妇好伐土方。”辛巳日是占卜的时间,主持占卜的是一个叫“争”的人,卜问的事情与战争有关,其中王指的是武丁,武丁是商朝晚期的一位君主,妇好是他的配偶,“共人”有召集军队之意,因此这条卜辞透露出武丁召集军队后,命令妇好带军前去讨伐土方的信息,而土方是当时一个颇为强大的方国。甲骨卜辞中存有上百条关于妇好的记载,她不仅能带兵打仗,也能占卜。

  1976年,考古学家在殷墟宗庙区附近发现了妇好墓,妇好墓规模虽然不大,但陪葬品丰富,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十分精美。宅兹中国展览中,展出了妇好鸮尊、司母辛方鼎等妇好墓出土文物。妇好鸮尊将一只站立的猫头鹰的形象融入到青铜器中,猫头鹰昂首挺胸,翅膀收起,给观众以志得意满的神态,圆圆的眼,宽宽的嘴,小小耳朵,头戴高冠,更显自信。猫头鹰的头后别有玄机,制作它的工匠开了一个半圆形的口,从这里注入酒,口上有盖,盖子前端有一尖嘴立鸟,后有一拱身卷尾的立龙。

  如果说妇好鸮尊以灵动的想象力吸引了观众,司母辛方鼎则更多体现出一种庄重典雅。鼎足上部绘有饕餮纹,鼎身绘有八组饕餮纹和排列整齐的乳钉纹,器上有铭文“司母辛”三字,辛是妇好的庙号。这件青铜器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本文所述文物名字以各收藏单位定名为准),后母戊鼎是目前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那么“辛”和“戊”这两人有关系吗?确实存在关系,两人均为武丁的配偶,两件青铜方鼎是各自的后人为纪念其母所制作的。

  以安阳殷墟文化为代表的商代晚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的第一个高峰期,到历史的车轮前进到周朝时,我国的青铜器铸造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篇章。

  3

  逐鹿中原、百家争鸣,多元文化如万川归于一流走向融合统一

  商朝的青铜器重酒器,周朝的青铜器重食器。周人鉴于商人酗酒成风、荒废政事终至灭亡的教训,严格规定饮酒的场合,节制饮酒的数量,由周公发布的《酒诰》堪称我国第一个禁酒令。礼器制度由重酒到重食的改变,是周人改革商朝文化的一个方面,周人不像商人那样重视鬼神,而是将“德治”与“民本”放到中心。

  周人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这对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青铜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等级不同,使用的青铜器数量也不同,周天子在祭祀时可以享用九鼎八簋,而诸侯只可享用七鼎六簋,周天子享用的编悬乐器可以靠墙摆四面,而诸侯必须减去一面,只能摆三面。秩序无所不在,尤其表现在青铜器上,这便是“藏礼于器”的观念。

  周成王营建洛邑,洛阳作为周王朝东都,是举行朝觐、册命、祭典、征伐等重要仪式之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是为东周。东周时代即春秋战国时代,洛邑是规格最高的都城,但周王室逐渐衰微,诸侯国竞起。河南境内分布着许多诸侯国,他们所生产的器物各具文化特色,正显示出这一时代群雄逐鹿的态势。

  东周时代,河南南部的信阳、南阳等地日渐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宅兹中国展览中,展出了一件来自信阳市城阳城遗址出土的卷云纹漆木案,长方形的案面以红色为底色,用黑漆绘出三十六个团花式卷云纹,三十六个卷云纹分四行九列排布。这件漆木案的装饰是典型的楚文化风格,它浸泡在水中两千多年得以保存完好,经过修复后今天看来漆色仍旧鲜艳。

  楚国从自视蛮夷到意图问鼎中原的改变,本身显示了这一时代的大势是迈向统一。宅兹中国展览的最后一件文物是上海博物馆自藏的商鞅方升。商鞅因在秦国变法而闻名天下,这令许多读者忽视了他的家乡在哪里。商鞅又被称为卫鞅,他来自卫国,是卫国国君的后代,而卫国在今河南北部。春秋战国时代,人才的流动十分频繁,商鞅说服秦孝公,在秦国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商鞅先后两次主持变法,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开始,商鞅主持第二次变法,陆续推出一系列举措,其中之一是统一秦国内的度量衡。商鞅方升正是此举产物,这件方升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其上的铭文包含了巨大的历史价值,一处铭文说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即担任大良造一职的商鞅,规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约合今天的200毫升。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最终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秦始皇在秦朝广袤版图内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商鞅方升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夏商周三代王朝促进了广泛地域内文化的统一,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之大势,而在此过程中,中原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原王朝的礼制和权威得到周边地区的普遍接受,但并不以消灭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别为代价。多元融为一体,一体之中又蕴含多元,恰如万川汇于一流,浩浩汤汤,生机勃勃。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