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 | 不负华年
发布时间:2023-01-20 15:55:00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蔡相龙

  说到年,人们耳畔就会响起欢快的旋律,脸上浮出欣喜的笑意。确实,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只有过了“年节”,旧的一年才算真正挥手告别,新的一年更是真的身在其中了。

  在甲骨文中,“年”字上面是“禾”,下面是“人”,作“秂”形,《玉篇》训其义曰:“欲结米”,《集韵》谓:“禾欲结者”,即禾将结实,禾熟可收割,捆成一束,人方可负禾。金文的年字,作谷穗成熟下垂之象形,也呈现了一派五谷丰登的收获景象,故《说文解字》称:“年,谷熟也。”《谷梁传》同样也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由此可见,“年”代表着谷物丰收,有一种吉祥的寓意。随着金文字形讹变,从“人”形中央或增圆点、或加横画成“千”形,整字作“秊”形,有搬运庄稼之意,篆文便是承此字形而来。大概是一个人背负着成熟的五谷,庄稼成熟,也就表示一年完成了。

  现在通行的楷书“年”字,从字形看,可算是纯粹的“记号字”。《康熙字典》将其归入“干”部,看来是不得已的做法。那么“年”的声符又出自哪里呢?大概还是与其中的关键字件“禾”相关。我们都知道“禾”部衍生出许多粮食作物的字样,如北方的黍,黍为一年生,去壳后俗称黄米,煮熟后黏性大,可酿酒、做糕。“年”的读音,或许是来自这个黏性之“黏”吧。

  在古代农耕社会,万事都与农事密不可分。谷物春种秋收,一年一熟,“年”便成了度量四季跨度的计时单位。关于“年”这个时间单位,更早还有其他的名字,在尧舜时代曰“载”,夏朝时曰“岁”,商朝时曰“祀”,直到周朝才称为“年”。现在“一载”、“一岁”还含有一年的意思,而“祀”字随着语义演变,其“年”的原意早已淡远。周朝的农夫视年为庄稼的一个成长周期,在农历的十一月间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至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春节由此开始定型。

  中国的年文化丰富多彩,深入人心。“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新旧交替,除夕年夜饭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无论多远的游子,都会尽力赶回来全家团聚,一家人围炉团坐,其乐融融,在这新旧交替之际说出过去一年的辛劳与收获,展望未来的期待与幸福。这个节日充满着敬祖的人伦之意,人们既给长者拜年祝福,又祭祀逝者,慎终追远、感恩祖先。

  春节又是送冬迎春之节,“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春节之际,天地之间的风霜渐渐褪去,寒冬渐行渐远,大地的生机喷薄欲出,春天的气息,不知不觉就充满人间。人们通过贴春联、放爆竹、吃饺子、舞狮子、演社火、赏灯会等多种民俗,驱除寒冬的阴郁,释放春日的暖意,欢声笑语响彻云霄。

  “年”不仅是过年的“年”,还是时间的“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人增加了一岁,树多了一圈年轮,周而复始,无穷无尽。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历史,每一年九州都发生着风云跌宕的故事,在年复一年的积累沉淀下,才有了如今灿烂的文化,厚重的中国。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古人笔下,最无情的也是似水流年。花谢花开,每年一度,人却只能一直追着年岁往前走。然而,虽然时光一刻不停流逝,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只要我们珍惜时光,过好每一天、每一年,当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便是岁月的好年成。

  几个“年”字的划分,也勾勒出了各阶段的人生。“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不同的人生阶段,所处的境遇、所承担的责任各不相同,所触发的感受也并不相通,但每一阶段都是弥足珍贵的体验,都值得好好把握珍惜。“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一字之差,心境大不相同。一年又一年,增长的不只是年岁,还是见识,是阅历,是智慧。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这是在告诫人们,少年要拒绝诱惑,中年要笃行大道,老年要学会取舍。岳飞词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身为中华好男儿,要抓紧时间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这样才无悔于自己的青春芳华、不愧对自己所处的年代。曹操犹慷慨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因为生命有限,才更加需要奋发进取、自强不息,有此等气势的人,又岂会有什么风烛残年呢?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从古到今,年年岁岁,岁末年尾,寄托的都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祝愿。若想来年是个丰收年,我们惟有辛勤耕耘。把握当下,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方可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