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物 节气里的清廉故事 | 清明知恩
发布时间:2025-04-21 15:52:00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顾伯冲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等。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清明,三月节。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白居易在《清明夜》中有吟:“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苏东坡有词曰:“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清明之“清”,代表清澈、纯净,象征着春天的清新和生机;“明”字则有光明、明亮之意,表明经过冬天的蛰伏后,万物逐渐显露光明。

  清明,不仅有着节气和节日的“双重身份”,更有着双重的情感基调,既有扫墓祭祀、缅怀先人的庄严肃穆,又有踏青郊游、亲近自然的言笑晏晏。“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自然界生机勃勃,人们出游寻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同时,清明又是慎终追远、追忆先人的节点,守望家国、祭祀先烈的时期。清明的拜祭关乎家族,还关乎民族,是小爱也是大爱,核心便是感恩。它不仅是对他人的善举与支持的回报,更是个人修养与道德的体现。抗日战争时期,“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主动抚养80多名八路军干部和烈士的子女。她带领儿媳、村民克服重重困难、悉心照料孩子们,托儿所的孩子们无一夭亡,全都长大成人,但是她的4个孙子却因照顾不周、营养不良先后夭折了。新中国成立后,遍布全国的王换于的“儿女”们感念她的养育之恩,纷纷来看望她。原工程兵副司令员胡奇才之子胡鲁克说:“我们出生在沂蒙,没有以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母亲’的养育呵护,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敬父母不仅是做人的道德之基,也是为官者的基本“官德”。要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领导干部,就必须要学会感恩。从一定意义上讲,知恩感恩是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正确地面对这个话题。当你在成长道路上遇到困境挫折时,是谁向你发出鼓励问候?当你在工作中遇到难题迷惑时,是谁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当你在生活中感到迷惘彷徨时,是谁为你指明前进方向?人生在世需要牢记的恩情很多,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导之恩、亲友的帮助之恩、社会和集体的扶助之恩、组织的培养之恩等等。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对领导干部而言,要懂得感恩,善于感恩,真正做到感恩父母要孝、感恩先烈要诚、感恩组织要忠、感恩师长要真。感恩之中见格局。对那些帮助自己成长进步的人确实要知恩图报,但最好的感恩方式其实就是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用行动和成绩证明,推荐和赏识你的领导能识人用人,没用错人。生活中,不要以为履职是平淡乏味的,当你满怀感恩之心去履职时,你就很容易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人。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受人恩惠不是美德,报恩才是。当人拥有感恩之心的时候,美德就产生了。”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