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田心
首批“天格计划”团队成员。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今年的高考生来说,受疫情影响,线上听课、推迟返校、考试延期,意味着原定的学习计划被打乱。距开考已不足一个月,备战时间越来越短,圆梦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梦想的实现,源自一点一滴的努力坚持。
一起通过著名作家王旭烽四十多年前参加高考时的一封家书,和一群平均年龄21岁的大学生给今年高考生的寄语,来寻找那份拼尽全力、永不放弃的精神。
“我真的考上大学了”
亲爱的妈妈:
我真的考上大学了!
……
妈妈,您没有看到我用一条大米黄色毛线围巾包着的脑袋,为了高考我一个月不洗头不梳头;妈妈您也没有看到我自以为初考失利时的沮丧,为了减轻绝望感我拿起竹针就开始打毛衣,直到复考通知书突然降临,毛衣再也没有完成;妈妈您也没有看到我半夜突然跳起来,咬着自己的手指头,然后想:这是真的,真的,我真的可以考大学了……
这些年来,我从来不敢想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大学生……《水浒传》我是蒙头打开电筒在被窝里读完的;《红楼梦》是在姨妈家偷偷看的;《斯巴达克斯》是地下读物,传到我手里时对方告诉我:这是一部看得眼睛要出血的书;结果我真是把眼睛看出了血,几天几夜地狂读让我眼球布满血丝。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我可以在大学的校园里,名正言顺地、光明正大地读书了。
……
旭烽写于1978年2月
这封家书的作者是国家一级作家王旭烽。1977年11月28日,王旭烽参加了新中国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成为了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考生,并考上杭州大学历史系。这是她在1978年2月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给下乡工作的妈妈写的一封家书。她的高考之路,实在可用“一波三折”来形容。
在参加高考前,王旭烽是杭州无线电元件厂的一名绕线女工。四年里,每天干的是给无线电元器件绕线圈的活。闲暇之余,她却始终没有忘记读书。她从同学、邻居、亲戚那里,偷偷借来《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书籍。有的没封面、有的烂了一半、有的只有上集没下集,她却如饥似渴,利用下班时间读了一遍又一遍,有时甚至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照着读。
1977年10月,拱墅区组织了一批优秀青年到党校培训学习,文字功底不错的王旭烽幸运地成了其中一员。在会上,老师告诉大家,高考制度恢复了,任何人通过高考,都可以上大学了!
消息宣布的一刹那,王旭烽恍然若梦,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希望之火“轰”的一下被点燃了——一定要考上!然而,从消息公布到参加高考,只有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她不得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
当时,她留了一条齐腰的长辫子,洗头、梳头都要花时间。高考复习一开始,时间骤紧,为了心无旁骛地复习,她索性一跺脚,花5块钱买了一块很大的土黄色长围巾,把长发包起来,一包就是一个月。
从家里到厂里,王旭烽每天要骑整整一个小时的自行车才能到,但为了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再辛苦也不怕。“领导给了我们一个房间,我们21个同学全部在那个房间里面复习功课。我每天顶着个围巾头,披星戴月疯狂复习。一个月没有梳头发,更没有洗头,奇怪的是也不觉得痒。无法想象那一个月是如何熬下来的,幸亏是深秋初冬,头皮没有被围巾捂成烂泥。熬到赴考前,终于摘下围巾洗一洗。头发已经打成了结,需要一点点地梳理。”
1977年冬天的高考,全国共有570万考生赴考。浙江分为初试和复试。“当时还是太紧张了,把作文题都看错了。”初试之后,王旭烽觉得自己失败了、进不了复试。为了缓解心中那种万箭穿心的感觉,她托人从上海带来了1斤粉红色的毛线,用打毛衣来舒缓心情。
一天,一位考友跑到王旭烽家楼下叫她,说接到复试通知书了,希望一起复习功课。
“我就从厨房门口探出头去,说:‘我没有接到通知书,我考不上了,你自己去复习吧。’当时蒙得连难过的力气也没有了。”
谁知第二天,她也接到复试通知了,简直又惊又喜又气:“天啊,人家在一个月当中一直在复习,我却浪费时间打毛衣!”于是,她一把扔了那件还剩半个袖子的毛衣,打开复习资料,又开始拼了命地复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3月初,王旭烽终于走进了杭州大学校园,成为一名正式的大学生。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大家是在怎样地拼命读书、辩论、思考。学校里的书店一旦有新书上柜,店门口准能出现百米长队,甚至还有通宵排队的。因为买不到电影文学剧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王旭烽从图书馆里借来,完完整整地抄了一遍。虽然家就在杭州,但她几乎都不回家,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写作,常常废寝忘食,甚至通宵。
“你们这一代人一定是能够读书的。”王旭烽始终记得一位名叫童光灿的中学老师曾经对他们讲的话。在准备高考的几个月时间里,有狂轰滥炸式的读书学习,有抛下一切奋力一搏的决心,有绝望后的希望,也有苦尽之后的甘来。始终不抛弃不放弃、拼尽全力,或许这便是王旭烽得以圆梦大学的秘密。
青春少年 勇敢追光
行百里者半九十,临门一脚是最容易放弃的。学术研究本身是一种值得回味的历程,其本质是对未知世界怀有兴趣,即便百转千折,也要努力做到始终不失勇气、执着与冷静。遇到困难怀疑自己,是经常出现的事情。一个人不怀疑自己,是不可能有进步的。我们也会经常怀疑自己,但始终坚持的是——即使怀疑自己也从不放弃。
……
“天格计划”团队成员
2015年,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那么,与引力波事件同时发生的宇宙伽马射线暴,是否也可以被探测到?
在清华大学,有一群平均年龄21岁的青少年,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发射卫星载荷,捕捉太空中的伽马闪光,从而了解宇宙隐藏的奥秘。这是这群追光的青少年对今年高考生的一番寄语。
2016年10月,刚上大四的温家星在食堂与老师们一起吃饭时,几位老师聊起了引力波以及与其对应的电磁波辐射和探测。在老师们的启发下,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出现:“作为学生,可不可以去探测与引力波成协的伽马射线暴?”结合引力波和伽马射线波段的探测,将有助于理解中子星并合后喷流的形成和辐射机制。但是探测宇宙伽马射线暴,需要将探测器发射到太空中。
幸运的是,他的想法得到了在场老师们的支持,他们鼓励他试着沿这条路继续探索。然而具体怎么做、做成什么样、有多大的可行性,当时谁也不知道。
很快,一个30多人的小团队组建了起来——成员们来自工物、物理、航院、电子和机械等不同的院系,但对宇宙却有着相同的好奇。大家一起明确了探测目标,完善了技术方案,即构建一个利用立方星搭载的、覆盖全天的伽马射线暴探测网络,以此实现对伽马射线暴事件的全天全时监测和初步定位。
天道酬勤,格物致知,是为“天格”,他们用这个寓意隽永的词来命名这一计划。
在很多人想象中,本科生去研发卫星载荷,无异于异想天开:“卫星要考虑轨道、姿态、数传、热控、能源,还有可靠性。这是国家的事情,学生们还是别好高骛远吧。”他们花了大量时间进行理论演绎、论证卫星载荷发射的可能性,可第一次带着做出来的地面原型样机向学校申请科研经费时,却失败了——几乎没有人相信卫星载荷能真正发射出去。
的确,科学研究探索的是未知,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在前进的路上,不会总有人为你准备好石头。“我们是在走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老师不相信我们是可以理解的。”被拒绝之后,他们沮丧了一段时间,但很快振作起来,开始从科学目标、工程实现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更为严密的论证和模拟计算。
2017年4月,“天格计划”团队完成科学报告与第一代地面原型系统,在获得清华大学第三十五届“挑战杯”特等奖后,得到了学校“大学生学术研究推进计划——重大专项”的进一步支持。
从2017年5月开始,团队成员展开更加困难的技术攻关——将一个地面原型系统变成一个真正能够上天的卫星载荷。此前没有先例,没有人能确保一定成功,每一步都需要自己摸索着前进。
好在,这是一个年轻、多元且团结的团队。团队内不同院系同学按照专业特点分成科学、载荷、卫星三个小组分工协作:物理系同学对中子星并合与伽马射线暴更熟悉,他们知道探测器要具有哪些指标;工程物理系同学更擅长辐射探测,他们更了解什么样的探测器能探测伽马射线,了解信号产生的原理;而探测器产生的所有信号都要变成电信号才能被计算机系统采集处理,一系列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设计需要用到电子学的专业知识;卫星载荷上天的过程要承受高达一千个G的加速度,对于探测器的结构是重大考验,这时就需要专门做机械结构的设计……
回忆起那段时光,温家星说:“非常难,有时甚至可以用痛苦来形容。”科学现实总会一次又一次推翻想象。例如,原方案中,探测器大小约10厘米长、10厘米宽、30厘米高,然而,卫星的发射成本堪比黄金,在真正制作中他们发现,这样的尺寸太大了,需要控制在原型的六分之一。而大幅度的体积缩减,意味着此前很多的工作都要推倒重来。仅仅是一块小小的电路板,一年时间内就修改了十版,每改一版都意味着“设计、生产、加工、测试”整个流程的重新来过,这背后是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解决一个问题后,往往还来不及开心,就发现后面还有一串问题又跟着出现了。”
卫星载荷计划于2018年10月底发射,距离发射还有一个多月时,探测器在卫星公司总装时却因意外损毁。
重来还是放弃?重来,意味着要两周之内重新制作一个探测器,完成标定并送到卫星公司总装。虽然已经有了可行的技术,然而一个探测器,组装、标定和测试,仅温度循环就需要几十个小时,还有全套功能指令和性能验证。连指导老师都说,可能天格首星赶不上10月底的发射了:“如果真的赶不出来,就只能放一块砖头上去做配重了。”
就算不知道结果,也要用尽全力拼一次。大家没有放弃,不眠不休、齐心协力,重新组装了探测器,咬着牙关走完了黎明前最黑暗的夜。2018年10月29日,“天格计划”团队的首颗实验卫星载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入轨,国际空间飞行器编号43663。
“下视宇宙间,四溟皆波澜。”对于梦想的坚持,让属于学生团队自己的首星最终闪耀在星空中。经过多轮测试调校,探测器于2019年6月获取首轨实验数据,至今仍在学生团队的负责下开展在轨实验。
目前,“天格计划”已成为20多所大学共同参与的全国性学生自主科研项目。2020年暑假,二号试验卫星载荷整装待发,少年们关于宇宙的梦想,一直努力生长。
梦想最美在拼搏。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二字。只有奋斗过、拼搏过、奉献过,才有真正的青春无悔。心怀希望与信念,困难重重但绝不言弃,这是“天格计划”里的追光少年,也是每一个正在为梦想奋力拼搏、勇敢前行的我们。(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