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省派莒南县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来到洙边镇茶溪川田园综合体,走进田间地头,了解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所需所盼。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面对外部复杂环境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艰巨任务,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是否跟得上,关乎高质量发展全局,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
坚持实事求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掌握实情
截至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有几十万名驻村干部参加“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融入基层,了解实情。
从2014年起,新疆连续7年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每年从各级机关选派1.2万支工作队、7万余名干部,深入乡村牧区,走进群众之中。7年来,新疆各地驻村工作队排查基层安全隐患、化解矛盾纠纷210余万个,协助创办专业合作社6.4万余个,协调引进小微企业近1.5万家,帮扶40多万户270多万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带给群众满满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今年,全区将实现剩余16.5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560个贫困村退出、10个贫困县摘帽。
近年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许多下派的第一书记一竿子插到底,针对基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症下药、攻坚克难,解决影响发展和民生方面的突出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把调查研究变为自觉的经常性活动。调查研究不是一阵子的事,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并在全党蔚然成风。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才能保证调查研究的经常化和常态化。
建立和完善决策调研论证制度。一切结论、政策方针的制定产生于调查研究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出决策之前,先听他个八面来风,兼听各种意见,深入了解所面临问题的本质,找出其规律,谋而后断;一旦作出决议,在解决问题过程没有结束之前,不作主体更改。”要坚持和完善决策调研论证制度,必须坚持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防止和克服决策的随意性与盲目性,从程序上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建立和完善调查研究工作制度。调查研究要实现经常化,必须有时间上的保证。领导干部每年要有一定的时间去从事调查研究工作,并形成调查研究工作制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要求:“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要建立基层联系点,联系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各层级联系点一般不重复交叉。领导干部每年深入联系点至少1次。”严格执行调查研究的制度并且有时间上的保证,调查研究就会成为一项经常化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这为调查研究形成工作制度立下了规矩。
建立和完善调查研究联系点制度。调查研究要了解真正的社情民意,必须建立固定的调查研究联系点,一竿子插到底,深入调查,解剖麻雀,这样才能有助于了解实情、问计于民,提高调查研究质量;有助于增强调查研究的协同联动,实现上下贯通、点面结合,更加有效地指导推动工作。
坚持群众路线,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攻坚克难
“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手都要抓,被各界认为是抗击疫情过程中的难题,深圳也不例外。上下班高峰期体温检测出入口排起长龙,办公场所消杀更是捉襟见肘,社区日常防控压力同步增加,导致人手非常紧缺,社区工作人员连轴运转。但是,一个小程序——“战疫先锋”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窘况。
深圳市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调研中发现,一方面,“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手抓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群众迫切希望能为社区做志愿服务。为了能迅速集结党员志愿者,有效分担防控压力,深圳市开发了“战疫先锋”小程序。通过小程序,发出“助企复工复产防疫消杀”志愿者招募信息。志愿者们分组前往各园区楼宇、办公区域、电梯间、垃圾房、出入口等重点区域,圆满完成了两手抓的任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在困难面前,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千方百计采取切实可行的好措施、好办法,努力解决困难。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开展调查研究,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现实情况了然于胸,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做出正确决策,切实解决现实问题。
上世纪60年代,“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正是采用“到群众中去,求教于民”的调研方式,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掌握了兰考县内涝、风沙、盐碱的规律,实施了治理“三害”的正确决策。在兰考的475天中,焦裕禄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面对面向群众请教、同群众商量。这种尊重群众、尊重客观规律的求实作风,生动体现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对党的群众路线的遵循。
开展调查研究,务求“深、实、细、准、效”。“深”,就是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实”,就是作风要实、轻车简从,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提出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坚持群众路线,不能“嫌贫爱富”,不但要到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研究,更要到广大农村,特别是到西部地区、革命老区、老工业基地、重点工程调查研究,这样了解情况才能更全面,做出决策才能更客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去调查研究,到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到贫中之贫和困中之困地区去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贫困的现状,才能找到真正的脱贫之道。
坚持科学决策,始终把调查研究贯穿决策全过程
8月29日,为期两周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网上意见征求结束,有关意见建议将汇总整理后提供给党中央决策参考。本次网上意见征求活动在多个网络平台开设“十四五”规划建言专栏,各平台均设置了若干建言主题,各界群众踊跃参与。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超过9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问政已成为了解民众诉求、社会动态的重要方式。凡有重大决策,必先在网上问计于民。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开展网上意见征求,凸显广泛调研的工作思路、科学决策的工作思维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在出台重要方针政策、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前,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意义重大。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既是主动选择,也是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调研的成果不能被束之高阁,而要最终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依据或参考,成为破解难题、推动工作之道。以五年规划为代表的目标治理,是典型的顶层设计。这一制度优势之所以能够实现,就在于目标制定具有科学性。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调研、率先垂范,决策部门科学规划,社会各界集思广益,让规划目标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坚持科学决策,要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进行认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更深入地听取意见,完善后再付诸实施。这是走好调查研究“最后一公里”,圆满完成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依据调研报告对情况的了解、问题的分析及所提出的建议,以决议、决定、通知、指示等形式下发,指导有关问题的解决;也可以由上级部门和领导批转下级单位研究参考。
坚持科学决策,还要对已经形成的政策措施及时调整优化。政策制定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认识的形成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比如,在疫情期间调研中,一位云餐馆店主反映外卖平台抽成高达20%以上,而平时纯利润也就20多个点;快递小哥压力太大,为赶时间无法休息……面对这些在特殊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要进行动态监督和评估,对于那些确实能够在实践中推动工作、解决难题的决策要继续坚持下去。有些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要及时纠正,对在工作实践中的举措要进行调整优化,使这些举措更加符合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此外,必要时还要对相关情况进行补充调研,或者重新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科学调研,让政策和措施更好服务人民、改善民生,使规划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洪向华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教授;杨润聪系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