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访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黄新华
发布时间:2021-03-29 18:46:06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问:“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看待新时期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新时期推进国家治理有哪些新的特点?

  黄新华:“十四五”时期,要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必须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只有全方位推进制度优势更好地转换为国家治理效能,才能继往开来,攻坚克难,增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十四五”时期推进国家治理具有以下新特点。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上看,国家治理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只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二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只有加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彰显国家治理的系统优势、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长期优势,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我们应如何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黄新华:“十四五”时期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一是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尤其是规划设计、宏观指导、政策法律、财政投入等方面。只有不断提升政府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夯实政府治理的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二是要建设并完善职责明确、依法行政、充满活力的政府治理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政府职责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以“清权、确权、晒权、制权”为核心对各级政府治理的权责数量、种类、运行程序、适用条件和行使边界等内容实施科学划分和精准统计,形成目录清单,为权责划定清晰界限,打造职能科学、运转有序、保障有力和服务高效的政府治理机制,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捷化,降低政府治理成本,提升政府治理绩效。

  三是要加快数字化政府发展,推动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促进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内容、治理工具和治理方式有机协调,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综合服务,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政府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等方面的能力。

  问: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的目标。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我们如何“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黄新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针对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

  首先,加强党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全面领导。党和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后疫情时代应进一步加强党的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增强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确保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形成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严密体系。

  其次,加快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治理体系。通过整体谋划,强化底线思维,夯实应急举措,织密卫生健康防护网,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应急处置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增强疫情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应急响应效能,确保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体系更加完善,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再次,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投入,完善疫情防控保障体系建设。“疫情防控阻击战,也是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拼的是综合国力。”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总体战,应大力推动人财物等资源下沉,运用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织密疫情联防联控网,布好群防群控局。应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主体积极性,推动诊疗设备、医疗装备等产品创新,推进科研攻关和临床、防控实践深度结合,力争在疫情传染源、传播链等方面早日取得突破。

  问: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这为我们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指明了怎样的路径?

  黄新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首先必须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依托树旗帜、强堡垒、强活力等形式,通过方向引领、观念引领、政策引领、作风引领等途径,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基层治理的领导者、规划者、组织者、宣传者、推动者,健全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其次必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应继续对农村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策略,推动人力、物力、财力下沉,社会资源、管理权限、民生服务下移,推进城乡产业共建、人才共享、文化共融、生态共治、组织共生,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新型城乡关系。

  最后必须善用数字赋能优化基层治理。面对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发展转轨等情况,利用数字赋能推进基层治理实现适应性转型是大势所趋。要善用数字赋能优化基层信息收集、公众沟通、公共决策等环节,拓宽基层治理边界,重塑基层治理流程,优化基层治理工具,扩大基层公民参与广度,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效度,增强基层风险防范力度。但是,数字赋能并非尽善尽美,必须在数字赋能的同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注重治理实践的人文关怀,建立健全数字算法纠偏、数字安全监管等体制机制,及时规避数字治理的风险。(本报记者 王雅婧)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