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郭兴
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现在,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正在悄然成为良好社会风尚。这些健康文明的做法要推广开来、坚持下去。
友好、善良,是所有文明礼仪和文明行为的内核。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举国上下万众一心,联防联控,佩戴口罩、垃圾分类、保持社交距离、分餐公筷、网上预约等,不仅被证明是防控疫情行之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而且成为人们表达、交流友好和善意的社会文明新风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践行。
佩戴口罩常态化,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关爱他人
咳嗽、讲话、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是很多病毒的重要传播载体,口罩能够有效阻挡飞沫进入口腔和鼻腔,预防病毒感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戴口罩已经成了每个人出门的标配,口罩的类型、功效和使用方法也被广泛科普。
“戴口罩不仅是疫情特殊期间的防护手段,将来在流感高发季节,或者自身有呼吸道疾病时,也应该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北京市民刘笑在接受采访时说,戴上口罩,不仅仅是保护自己,也是在表明自己的友善和无害,是关爱他人的表现。
5月21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修订后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引导公众科学戴口罩,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保护公众健康。北京市则将于2020年6月1日起,在全市施行《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等内容正式写入法规。佩戴口罩,正逐步成为“呼吸礼仪”。
分餐公筷,“分开”不分爱
围桌合餐是中国人的主要就餐方式,但筷来箸往间,一桌桌 “口水菜”也极有可能造成疾病传播,成为舌尖上的隐患。
其实,合餐在中国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传统”,更古老的传统恰恰是分餐。《史记》记载,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门客众多,平时吃饭都在一起,一位新来的门客对伙食不满,大发牢骚,孟尝君端起自己的碗给他看,饭食却是一样的,此门客大为惭愧,拔剑自刎。分餐的相关场景在成语“举案齐眉”和“鸿门宴”等故事中也都不难发现。古代中国人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食案,案上放食具,后来说的“筵席”,正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在晚唐时期,社会提倡合餐,人们也是表面应承,虽然坐在一起,但用餐还是一人一份。一直到宋代,真正的合餐才出现。
疫情之下,“餐桌革命”呼声再起,不少地方倡导分餐制,推行使用公筷、公勺。如河北省印发了《河北省餐饮业分餐制、公勺公筷服务规范》,石家庄市开展“公勺公筷 文明用餐”行动,为市民营造文明健康的用餐环境。随着全国各地复工复产,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但就餐时进门登记、检测体温、间隔就餐、使用公筷、主动消毒洗手等文明行为,已成为大家的习惯。
“一菜一筷,一汤一勺”,分餐不代表分爱,公筷公勺也不代表不亲近。试想,如果因为合餐而感染了不必要的疾病,还何谈对家人朋友的关爱?公筷与分餐,体现尊重与关爱,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一米线,是距离线,更是安全线、尊重线
心理学研究表明:除家人、恋人和挚友亲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一般为一米,超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会觉得相对紧张,感觉到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
一米也是医学上公认的致病传染区域,是远离传染源的安全距离。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飞沫传染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保持一米距离,是国际上惯用的社交礼仪,但在我国,除银行等行业外,这项礼仪在很多公共场合都一度没有很好执行。商场、车站、餐饮店,一个人在办理业务,身边围着一堆人等候的场景并不鲜见。
疫情防控促成了一米线在我国的进一步普及。“有序排队,间隔一米”“请在一米线外等候”“因为爱你,离你一米”……从有序开放的景区,到开展促销活动的商场,许多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纷纷设置“一米线”标识,并用广播等方式,温馨提示公众不扎堆、不聚集、不拥挤。
人们心中无形的“一米线”也悄然镌刻。“疫情期间可以保持健康的安全距离,非疫情期间可以保护个人的隐私。我希望这个一米线可以延续下去。”石家庄市一位市民表示,留足安全距离,既是自我保护,也是向对方表达善意。
自觉地站在“线”外,看似止步不前,但我们的文明素质、道德观念,却由此前进了一大步。
预约,于人于己都方便
疫情期间,为了方便患者看病就医,实现零排队、零等候,不少医院开通了网上预约挂号通道。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指导各地和各医院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进一步建立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加快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不断增强人民就医获得感。
旅游要预约,就诊要预约,结婚登记要预约……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预约制已成为许多人出门前的行为标配,推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流行开来。
预约带来的好处也显而易见。以旅游为例,“无预约,不出游”成为今年“五一”旅游的新亮点,“山和花海代替了人山人海”的惬意,也和曾经的旅游痛点形成鲜明对比。出门之前预约一下,这一步骤看似让生活变得有些繁琐,却避免了排长队、跑空、办不成事,让人们更为合理安排时间,社会运行效率因此而提高。预约制使得生活更加有序,也是社会新文明重要体现。
垃圾分类,分的是旧垃圾,增的是社会文明新底色
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2019年7月,上海市开展垃圾分类活动,仅仅一个月,可回收物回收量就达到4500吨/日,较2018年底增长了5倍;湿垃圾分出量达到9200吨/日,较2018年底增长了130%。有效促进了资源可循环利用,提升了环保效果。
垃圾分类,既是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谋篇布局,也越来越成为百姓生活新风尚。
1公斤废旧报纸积累10分,1公斤厨余垃圾积累2分,200个积分能够兑换洗手液等生活日常用品……在北京市劲松街道劲松五区,居民们在“绿馨小屋”前排队,分类丢弃垃圾成为了一道风景线。“习惯了”,北京市劲松街道劲松五区居民王阿姨说,“我家里常备两个垃圾箱,将干垃圾和厨余垃圾分开放。废报纸、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都会送往‘绿馨小屋’。”居民们对可节约适度、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低碳出行”“自带餐具”“垃圾分类”等,成为了大家推崇的时尚。
今年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还就国内垃圾分类标准统一、提高管理效率等提出建议,垃圾分类的绿色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