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为贯彻落实司法部“法援护苗”专项行动工作要求,去年以来,浙江省宁波市司法局以系统理念推动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大格局,并探索建立事前预防、事中规范、事后帮扶的全链服务模式。2024年以来,全市共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2600余件,受援对象满意度超99%。
一、织密前端援助网络,扩大援助覆盖面。
联合公安、教育、民政、妇联、残联、卫健委、团委、法院等8部门,共建未成年人法律援助联动工作机制,从各部门校园霸凌、家庭暴力、游戏沉迷、怠于监护等投诉求助和案件线索中,及时发现需要援助对象,实现“应援尽援”。如,某街道工作人员走访企业时发现,该企业雇佣16岁未成年人张某,并拖欠薪资,街道引导张某申请法律援助,及时追回薪资9000元并补签劳动合同。同时,探索在医院、学校等地设立39个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点,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等,创新设立未成年人“一站式”法律援助申请机制,实现未成年受援人的询问、取证、检查、救助一次性到位、一站式解决。
二、优化中端服务供给,提升援助满意度。
开通12348公共法律服务“未成年人专线”,吸收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精通未成年人法律业务的资深律师90名,提供7*24小时人工在线咨询服务,2024年以来共提供相关咨询1300余次。创新建立法律援助案件智能指派系统,根据律师执业年限、专业领域(如性侵案件、监护权纠纷)、语言能力(如手语、方言)、心理干预经验等维度建立援助律师能力标签库,结合未成年人案件类型、年龄性别及心理创伤或残障等特殊状况,实现律师一键精准指派、案件全程动态跟踪。出台浙江省首个《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服务指引》,对案件承办人员资质要求、各环节办理要求及时限等全过程进行标准化重塑、制度化重构,切实提升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办案质量。
三、延伸后端帮扶链条,做好援助下半篇。
加强与团、妇、公检法、民政等部门协作,推动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社会救助、心理帮扶等机制紧密衔接,强化全方位、全过程、穿透式的帮扶和援助。如,2024年11月在对某被害少女小芸援助过程中,协调民政部门为小芸安排心理治疗,联合校方对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进行释法说理,协调法院获得司法救助金,切实发挥出法律援助在未成年人保护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实施“护航365”计划,结案后持续跟踪回访1年,2024年以来,拨打回访电话350余次,走访未成年受援人家庭68户,发现需要继续帮扶的未成年家庭均联系相关部门介入处理,对需要经济帮扶家庭协调公益组织提供资金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