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纯净的泥土在有温度的双手里变得柔软而有韧性,细腻的线条在素白的瓷片上缓缓画开。五彩的颜色在陶坯上交织、融合,牡丹花开了,小鸟活了起来。四周很安静,他们的眼睛专注着自己的作品,身后的两排架子上放满了高温烧制后的成品,有的圆润饱满,有的棱角分明,一片花花绿绿。
自2018年起,福建省漳州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就与漳州市民间古瓷工艺研究所开启了合作之旅,在全省首创非遗陶艺戒毒疗法。在这六年时间里,共开展陶艺技能培训120课时,有200余名戒毒人员接受了陶艺戒毒疗法的戒治,累计制作了300多件陶艺作品。
摆烂人生 找到重生之路
“大家要发挥想象力,感受作品的灵气,用情感注入手中的陶泥,用心去捏,争取让作品活灵活现”。这是漳州窑非遗传承人林俊在指导戒毒人员陶艺制作的现场。其中1名戒毒人员阿平(化名)最为显眼,他专注地听着老师的讲解,用心捏着手中的泥胚,每次他的泥塑作品都做得相当精致传神,受到老师和其他戒毒人员的一致肯定。
谁能知道阿平2023年4月刚到漳州所时是大家公认的“摆烂王子”,始终浑浑噩噩,精神萎靡不振,对民警的教育“不理不睬”冷抗拒,集体活动能躲就躲,从不主动与其他戒毒人员交流,甚至声称自己最多待两年,让民警不要在自己身上浪费时间。
但民警始终没有放弃阿平,经过深入了解得知阿平曾经拥有稳定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因为下海创业失败,寻求精神寄托才染上毒品导致了妻离子散。民警认真分析阿平消极戒毒的生理、心理和家庭原因,针对他经常失眠、精力难以集中、性格内向、不擅长与人交流等问题,经过反复研究,最终选定非遗漳州窑陶艺培训作为阿平的个性化教育矫治方案。
在陶艺培训课上,阿平在反复压揉捏戳制作泥巴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久违的平静和专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规律,陶艺制作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在陶艺的世界里,他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释放、重塑自我的空间。阿平暗下决心,要彻底摆脱毒瘾的束缚,让父母安心、让儿子骄傲。他不再沉溺于过去的痛苦和迷茫,而是开始积极地面对未来,用陶艺作品来表达自我。
陶艺疗愈 重塑人生篇章
漳州所专门为阿平制定个性化泥塑学习课程表,借助课堂的安静环境,让他沉心静气创作,在每个培训阶段,都能学有成就。在陶艺老师的悉心教授下,阿平的创作水平有了显著的进步,创作激情越来越高涨。
民警及时捕捉到阿平的可喜变化,趁势帮助阿平修复家庭关系。在征得阿平同意后,把他创作陶艺作品的照片和视频发给其家人,让家人知道他的积极变化。阿平也在民警的鼓励下,鼓起勇气打了入所后的第一通视频电话,看到母亲佝偻的身躯,冰封的心在热泪中渐渐融化。在母亲的鼓励下,阿平更加坚定了戒断毒瘾、早日回归家庭的信心。
陶艺小有所成后,阿平也更加积极参与教育戒治活动,内务卫生等也有了明显进步,热心参与集体活动,还自荐成为寝室长。阿平还在6月份场所开放日当天现场展示陶艺制作技艺,赢得了阵阵掌声,也重获了家人的认可。
非遗文化 绽放人生精彩
跟阿平一样,一起参加陶艺戒毒疗法的18名在戒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身体机能变得更加协调,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策略来控制和平衡自己的情绪,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变得更加从容和坚定,戒治毅力和信心更加坚定。
今年3月份,他们制作的陶艺作品《中华传统文化》(一套5件)在第67届联合国麻醉品委员会高级别会议“减少毒品需求”主题展览上大放异彩。呆萌而坐的三只“熊猫”、勇猛刚毅的“醒狮”以及雄健浑厚的“三足鼎”,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了来自121个国家、国际组织及非政府组织高级别代表的高度赞赏和肯定。
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在联合国参展,还被“新福建”、东南网、海峡导报、厦门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让他们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这种强烈的幸福感、自豪感不仅来自于对自己努力的肯定,更来自于能够为社会传递出积极的戒毒信息和正能量,是他们人生的“新精彩”。
漳州窑陶艺戒毒项目是漳州所运用非遗文化助力戒毒工作提质增效的生动案例。该项目不仅注重培养戒毒人员的陶艺技能,更重视通过非遗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帮助他们重塑价值观、找回生活的希望。漳州所充分利用漳州地域优势,结合闽南文化、客家文化、闽台文化等多元文化特色,先后引入漳州窑、布袋木偶戏、闽南方言戏曲等非遗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润心工程”戒治项目品牌。通过一系列非遗文化项目,漳州所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显著提升戒毒工作成效的同时,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