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患有艾滋病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作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往往承受着毒品和艾滋病造成的巨大生理痛苦与心理压力,日常管理教育难度大。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工作原则,严格履行戒毒人员应收尽收的工作要求,结合场所工作实际,归纳总结出艾滋病戒毒人员“七字诀”管理措施,进一步加强艾滋病戒毒人员日常管理,提升特殊群体教育矫治成效。
“察”字诀——细化观察管控
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坚持从细处着手,注重对艾滋病戒毒人员的日常观察记录,严格按照收治流程了解艾滋病戒毒人员身体基本情况,掌握是否具有其他异常情况等具体信息,充分发挥数字化监控设备作用,将艾滋病戒毒人员纳入视频重点多角度监控,在充分掌握艾滋病戒毒人员具体日常行为表现的同时,有效化解艾滋病戒毒人员安全风险。
“听”字诀——用心谈话倾听
在和艾滋病戒毒人员相处过程中当好“聆听者”的角色,充分运用个别谈话教育,做到“思想上重视、语言行为上不歧视”,定期开展谈心谈话,了解艾滋病戒毒人员是否有行为或者言语上的异常情况,及时掌握患病情况、个人家庭关系等重要信息。同时,在谈话中向艾滋病戒毒人员宣讲“四免一关怀”政策,提供病情咨询和讲解艾滋病筛查、抗病毒药物治疗等医疗关怀政策,用心用情在谈话中帮助戒毒人员正确认识艾滋病,树立正确的戒治观念,提高参与教育戒治积极性。
“检”字诀——加强健康体检
坚持针对艾滋病戒毒人员开展“跟踪式”的健康体检,并健全完善个人健康档案,积极开展防病治病及重危病号的排查工作,根据艾滋病戒毒人员身体症状实际进行必要的深入检查,切实做到摸排仔细、发现及时、处置有效。加强大队与医院的协调联动,定期组织戒毒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季节性疾病预防等专题健康知识讲座,实现艾滋病戒毒人员管理与治疗的有效衔接。
“判”字诀——科学分析研判
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严格执行艾滋病戒毒人员日研判、周研判、月研判制度,根据个人自述、日常行为表现、健康体检结果等,由大队和医院共同开展病情研判并制定相应管理、医治措施,畅通信息交流渠道,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优化调整医治措施,有效确保艾滋病戒毒人员医疗诊治的持续性和针对性。
“教”字诀——强化教育引导
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充分发挥场所教育矫治资源,抓实法治教育、文化教育等基础教育,同步推进亲情帮教、职业培训等辅助教育,提高艾滋病戒毒人员文化水平;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引导其直面疾病,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戒治信心;强化“三操一拳”等康复训练教学,搭配膳食营养调理,促进艾滋病戒毒人员身体机能恢复,加强和改善戒毒人员身体素质,实现“心态端正、身体康复、态度积极、文化提升”的目标。
“护”字诀——完善应急防护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防护先行”的原则,在对艾滋病戒毒人员的日常管理和医治过程中,进行空间隔离处理,严格要求警察规范开展工作并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防范发生职业暴露。定期开展艾滋病戒毒人员应急处置预案演练和防范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在日常管理中不断优化各类应急处置措施,并提炼形成处置口诀,推广处置流程,确保警察在日常管理和执法处置过程中全面做好防职业暴露预防准备。
“存”字诀——重视证据留存
树立证据留存意识,在面对艾滋病戒毒人员的日常管理中,用好执法记录仪、视频监控等设施设备,及时固定留存影音像,如实记录艾滋病戒毒人员日常行为表现、医疗检查、治疗凭证等信息,为后续的就医治疗和教育矫治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下一步,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将紧密结合戒毒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立足“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加强与戒毒人员户籍地疾控部门的沟通联系,制定出所转介方案,做好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出所转介工作,确保戒毒人员出所后得到持续性抗病毒治疗,帮助艾滋病戒毒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回馈社会,积极创新教育矫治方式方法,整合优势资源,不断推动教育矫治工作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