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今年以来,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按照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四川省戒毒管理局关于开展个别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相关要求,坚持将个别教育工作作为推动场所教育矫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实战练兵取得实效的重要抓手,集“谈、议、定”三个环节,搭“四个平台”融“自治、德治、智治”于一体,围绕“戒毒人员说”事,多措并举推动个别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健全个别教育流程闭环,保障戒毒人员的合法权益
“谈”:畅通沟通渠道,确保信息掌握。“谈”环节的核心在于将“事”敞开说,把“事”亮出来,确保“有事”能掌握。通过定期、定点、定人的谈话机制,全面收集戒毒人员的各类信息、诉求,为后续的“议”和“定”环节提供坚实基础。固定时间定期谈。每月设立至少1个谈话日,所领导面对面听取并收集戒毒人员的各类信息和诉求,为戒毒人员提供及时表达心声的平台。联系科室上门谈。依托职能部门包队制度,集中宣传政策,点对点倾听意见。能够解决的思想问题现场解决,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戒毒人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创新方式灵活谈。根据戒毒人员四期的不同侧重点和“十必谈”的要求,编制了结构化、标准化的谈话手册,确保了谈话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丰富内容全面谈。在谈话过程中,注重发现问题的全面性,不留盲点。对于不稳定的思想情绪,灵活应对;对于可能流于形式的谈话,深入剖析;在矛盾萌芽状态时,及时消除;对于具体问题,重点解决;对于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细致指导,结合谈话反馈,做好评估鉴定和制定个别教育方案。
“议”:集思广益,确保问题解决。“议”环节的核心在于遇“事”多商议,把“计”找出来,确保“有事”能解决。通过多层次、多部门的协商机制,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为戒毒人员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帮助。常事急事队务会商议。大队定期召开队务会,商量常事急事的解决办法,作出决定或提出意见,确保日常工作的有序进行和突发问题的及时解决。大事要事联动部门协议。分管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商议对策,作出决定,助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难事提交党委决议。对于难以解决的难事,提交所部会议商议。通过不断规范“议”的程序,提升“议”的质量,使工作时时可商议,事事有商议,确保问题得到全面有效解决。
“定”:精准施策,确保教育效果。“定”环节的核心在于定制个性化矫治方案,把“法”定出来,确保精准施教。通过精准诊断、科学评估、个性化施策等手段,为戒毒人员提供更加符合其个体化需求的教育矫治方案。“量身定制”方案。根据戒毒人员的个体化差异,联合诊断评估、心理矫治、康复训练、戒毒医疗等部门,精准施策,确保个别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精细化管理与动态调整。注重对教育矫治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等手段,确保教育矫治方案能够随着戒毒人员的实际变化而灵活调整,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新问题,提高个别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专业评估工具与方法。采用心理测评量表、AI+AR戒治评估系统、行为观察记录等专业评估工具和方法,准确反映戒毒人员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为制定和调整教育矫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强化效果评估与反馈。定期组织总结交流活动,对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和反馈,推动个别教育评估体系不断完善。
二、搭建个别教育四个平台,确保教育矫治综合施策
学习交流平台。为不断增强民辅警个别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开设“萤光”课堂,以一周一专题做好授课计划,分别从个别教育实务技能、沟通艺术、语言技巧、典型案例等方面对个别教育进行制度学习、经验交流,今年以来,开展基础知识考试、心理评估技巧培训、个别教育实操评比、典型案例分享、重点人员教育转化等经验交流11场次。
艺术戒治平台。通过“风滚草”电台情景演播,加强对戒毒人员的思想引导。开展“沐光剧场”情景剧演出,组织戒毒人员自编自演情景剧,聚焦回归路上的困惑、难题,以个别教育典型案例为素材,运用情景剧方式来呈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戒毒人员强化戒毒动机。
“三合一”功能平台。“三合一”功能即谈话、调解、咨询。积极推动“枫桥经验”在场所落地生根,以建立安全、可信、放松的环境为目的,为开展个别教育工作提供集谈心谈话、矛盾化解、心理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室,按照“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教育贯穿全过程”的原则,形成干预情绪、化解矛盾、调和冲突的机制,创新“十必谈”线上说方式,进一步畅通个别谈话、戒毒人员诉求反映渠道,围绕保障戒毒人员合法权益的目标,让戒毒人员充分表达思想和诉求,精准助力个别教育工作质量,提升教育治本功效。
“六个一”工作平台。即每天一次掌握情况“针对谈”、每周一次全面了解“深入谈”、每月一次个别教育专题分析、每月一次个别教育专项检查、每季度一次典型案例分享交流、每半年一次个别教育技能比武,积极构建“一次谈话稳定一次思想波动、一次分析解决一个切实问题、一个案例涵盖一类典型群体、一次比武提升一档业务水平”的个别教育工作格局。
三、构建场所善治格局,促进“三治”融合
规范出入所教育,奠定自治基础。一是定人、定岗、定责。为确保戒毒人员教育矫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采取定人、定岗、定责的方式,对戒毒人员进行个别教育,确保每位戒毒人员都能得到个性化指导。二是制定《戒毒人员入所教育指南》。通过系统的入所教育,帮助戒毒人员更好、更快地适应环境,使戒毒人员逐步建立自我认知,提高身份和行为意识,为后续的教育矫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扎实开展回归社会适应教育。在戒毒人员即将出所时,注重做好戒治“最后一公里”的工作,通过印制《戒毒人员出所小白书》等方式,引导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遵纪守法、适应社会生活、坚定戒毒信念,减少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不适应感和复吸风险。
推广德育文化,促进德治提升。一是引入中华传统美德。充分引用“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将其融入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中。通过“仁”的理念传递人文关怀,通过“义”的教育引导戒毒人员明白事理,通过“礼”的规范强化行为养成,通过“智”的思考提升认知能力,通过“信”的培养促使诚信守法。二是注重德育文化在个别教育中的推广和应用。将所处德阳市地域文化和德孝文化充分结合,融入个别教育之中,提升戒毒人员的道德观念,帮助其重塑价值观和人生观,修复亲情关系、恢复社会功能。
以科技赋能,提升智治效能。一是开发戒毒人员冲动性评估APP平台。开发具有戒毒人员评估问卷生成、评估项目发布、个体评估数据统计、个体评估数据评价、团队数据基本统计等功能的冲动性评估APP平台,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对戒毒人员的冲动性风险进行精准评估,并根据不同冲动水平制定个性化的矫治方案。二是采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戒毒评估矫治系统。通过虚拟吸毒场景采集戒毒人员的生理数据,结合人工智能评估系统进行毒瘾渴求评估,制定个性化、沉浸式的康复治疗方案,极大地提高了戒毒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