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姗姗:用微笑服务群众 用法律为贫弱者撑起蓝天

来源:安徽法援 发布时间:2022-07-29 16:42
分享到 打印

 

  武姗姗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埇桥区十一届政协常委。2020年1月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同年4月被共青团安徽省委授予安徽青年五四奖章;2021年被授予宿州市“政法英模”,同年11月荣获安徽省十大法治人物提名奖;2022年2月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三下乡”服务标兵。

  “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

  “来,坐下来、慢慢说。”

  这可能是工作中武姗姗说得最多的几句话。

  现任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的武姗姗主要工作是接待不同的来访群众,送上温暖的笑容、暖心的话语,帮助他们解决一件件烦心事、闹心事是她的目标。

“这个80后能吃苦!”

  接待来访群众,倒杯热茶询问所需,再根据他们的诉求开展相关后续工作……这一套流程武姗姗早已是得心应手。别看她现在做事干练、麻利,其实在刚刚加入法援队伍时,她也曾感到困惑和迷茫。

  “那时候就想着把事情办好,可越着急越容易出错。”一边是高压高强的工作任务,一边是求援群众满眼含泪的面容,一时之间,武姗姗不知道从何下手。

  但她深知要履行好岗位职责,就必须要做“最刻苦的”那一个。于是,身材娇小秀气的武姗姗,凭借着一股子天生不服输的韧劲儿,迅速调整好状态,厘清思绪,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学习中。

  看书、请教同事、记笔记……遇到不懂之处,武姗姗就查资料、询问相关专业人士。很快,从来访群众的接待、到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审查、再到案卷的整理归档,伴随着对各项工作的逐渐熟悉和钻研,武姗姗快速成长为一名法律援助的行家里手。“她身上有股子韧劲,也能吃苦!”这是领导和同事对武姗姗的一致评价。

“这个妮子说话好,办事实在。”

  “法律援助是政府和百姓的连心桥,一头连着百姓疾苦,一头连着政府关爱,帮助他们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武姗姗这样说,也是这样做。

  2019年春节将近,六十余位农民工来到埇桥区法律援助中心,群情激奋。原来,他们自2015年至2016年1月期间跟随包工头刘某干活,工程结束不久,刘某因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被羁押于宿州市看守所,农民工剩余的大部分工资没了着落,去找建筑公司要钱,公司却不理不睬。

  武姗姗了解详细案情后,立刻前往项目工地实地查看,并迅速开通农民工“绿色通道”受理此案。最终,福建省福州市某公司主动履行判决,带着现金到法律援助中心,现场发放给所有的农民工。

  “领到工资后,他们质朴的笑容让我至今难忘,再多的辛苦、压力和付出都值了。”武姗姗感到满满的成就感。而农民工也对武姗姗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妮子说话好,办事也好。”

“这个同志爱思考,点子多。”

  “工作中是否有需要改进之处?”

  “有哪些环节可以更好地提高效率?”

  工作之余,武姗姗经常思考。为了营造全方位全覆盖的宣传网络,她不断拓展工作思路,根据需要开通了“埇桥法援”微信公众平台,方便群众及时了解法律援助工作动态和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成果;利用各个节点,与各部门联系积极开展“牢记使命服务民生法律援助春风进万家”“法律赶大集法援惠民生”“送法进万企法治助发展”等法律援助专题宣传活动。

  同时在宿州市内400台公交车内共计750台车载电视上循环播放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宣传片,打造了宿州市埇桥区法律援助“移动宣传风景线”,覆盖群众达40万人次,扩大了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政策的社会影响。

  本着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少跑不白跑”的原则,耐心接待来访、来电当事人。在窗口服务中,她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材料齐全的,做到即时办理,实现援助“零等待”;对于材料不全的一次性全部告知所需材料。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