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深化“申民援杨”服务品牌 切实为民维权解忧

来源:上海法援 发布时间:2022-11-07 19:48
分享到 打印

  近年来,上海市杨浦区法律援助中心聚焦民生需求,扩大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突出抓好“便捷化、精准化、优质化”服务,打造具有杨浦特色的“申民援杨”服务品牌。

转变工作作风 让群众获得法律援助更加便捷

  变你来为我往,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不再两地来回奔波:农民工因劳动争议申请法律援助一般需要在仲裁和法律援助两个部门来回多次往返。针对这种情况,杨浦区法律援助中心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合作,在劳动争议仲裁委设置咨询、受理窗口,法律援助中心定期安排工作人员值班直接受理农民工法律援助申请。2021年,仲裁窗口接待法律咨询5073人次,受理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183件,极大方便了农民工群体依法维权。

  上门服务,让老年人和行动不便残疾人获得法律援助服务不再有障碍:杨浦区法律援助中心主动推出为80岁以上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当事人只需一个预约电话,中心即安排工作人员和律师上门。近两年,有近10位老年人和肢体残疾人士受惠于这项服务。杨浦区法律援助中心曾先后荣获全国老年维权示范岗、上海市老年维权先进集体、上海市孝亲敬老模范单位、上海市杨浦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5+2”服务,让上班族能够更加从容获得法律援助:为解决上班群体获得法律咨询难这一实际问题,杨浦区法律援助中心从2010年开始实行周六接待制,2017年再次升级服务,实行双休日接待制,不间断为上班群体获得法律援助服务提供无忧保障,平均每年双休日提供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

创新工作方法 让法律援助服务更加精准

 

  指导书写服务,让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更容易:杨浦区法律援助中心与区劳动仲裁机构合作,于2021年7月开始,定期安排律师在农民工集中的区劳动仲裁窗口开展指导申请文书填写服务。开展该服务当月,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增长11.1%,至今共指导农民工填写申请文书近100人次,帮助农民工顺利获得了法律援助服务。

  律师调解先行,让劳动者劳动争议权益“最优化”: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打破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传统思维,优先考虑权益“最优化”,然后再争取“最大化”。法律援助律师在承办劳动争议案件时,一般都会在征得受援人同意后优先选择调解结案。近两年,通过与劳动争议仲裁委的密切配合,在法律援助律师的努力下,杨浦区法律援助中心近七成的劳动争议案件以调解或和解方式结案,大大缩短了劳动者的维权周期,同时也缓和了劳资关系。

  心理咨询服务,让未成年人受害人不再远离法律援助: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杨浦区法律援助中心与区检察院未检部门合作,在全市率先建立心理咨询师介入性侵害未成年受害人法律援助案件工作机制,先由心理咨询师打开未成年受害人及其家长的心结,并对未成年受害人及其家庭给予人文关怀,再由律师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精准施策。该工作机制建立后,通过心理咨询师先后为多起案件的未成年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提升服务质效 法律援助为重点人群保驾护航

  实行优待服务,让军人军属享受社会尊崇:杨浦区法律援助中心加大与区人武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本地驻军单位的联系,通过送法进营区、免审服务、优先代理等,让军人军属的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强。2021年以来,共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提供法律咨询250余人次,举办法律知识讲座2场,深受官兵、离退休军人和退役军人的欢迎。

  弘扬正能量,法律援助为见义勇为者打气壮胆:2020年11月,杨浦区见义勇为法律援助工作室揭牌。工作室成立以来通过微信群为见义勇为者提供法律咨询150余人次,群发见义勇为相关微信300余条,为3名见义勇为积极分子提供法律援助,为其中1名曾获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的受援人解决了困扰十年的伤残鉴定问题,并积极争取因见义勇为导致的工伤待遇,为见义勇为行为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