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阳树新
近年来,广州市始终践行“司法行政为民”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为经济社会发展护航、为平安广州发力、为法治广州添彩的目标,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完善工作机制、优化便民举措、提高办案质量,扎实推进法援民生工程落地落实、可感可及。
2024年,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案件4.2万件,提供法律咨询7.2万人次,帮助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或取得利益近2亿元。
持续降槛扩面 竭力实现应援尽援
贯彻落实《广东省申请法律援助经济困难公民认定办法》,每年按照全市上一年度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动态调整法律援助经济困难认定标准。
对农民工请求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残疾老年人、孤残儿童、困难残疾人家庭、一户多残、重度残疾或者无固定生活来源残疾人等法律援助申请纳入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范围。
对未达到法律援助条件的可申请广州市法律援助基金会相关项目的公益法律服务,切实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
完善服务制度 推动法援规范建设
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多渠道全覆盖(市、区、街镇)法律援助服务平台。
将服务端口前移,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设立法律援助窗口,派驻或安排值班律师,免费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对特殊案件提供点对点上门服务。
持续推进落实法律援助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个人诚信承诺制、法律援助申请“市域通办”工作。
积极推动法援信息管理系统与市民政局经济状况核对系统数据对接,简化工作流程,实现全流程线上核对,核对用时从原来10个工作日压缩至5天内。
强化法援、仲裁、劳监、工会等跨部门协作,建立群体性案件协调沟通预警机制,依法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坚持守正创新 增添法援服务温度
聚焦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特殊群体量身定制服务,精准满足法律需求。
与市检察院合作开展“检律童行”项目,加大涉及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类案调研或课题研究、普法宣传、个案对接等合作力度。
与市妇女联合会创新“法律援助+心理帮扶”双援机制,助力妇女未成年人依法维权。
与9家律所专业律师团队签订劳动争议群体性法律援助案件承办合作协议,推动劳动争议群体性案件办理需求与专业团队精准对接。
与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共建法援志愿服务站,组建法援志愿者队伍,鼓励引导高校师生积极参与法援志愿服务。
联合广东省法律援助局、团市委、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市法律援助基金会等单位常态化开展“法援惠民生”送法进村居、进校园等公益普法活动,通过典型案件以案释法普法,引导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严格培训监督 提升法援服务质量
与国内知名法学院、市律师协会合作定期开展强化法律援助应知应会和服务标准规范培训,提升队伍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
设立案件质量监督岗位,负责对每一件案件从受理、审查、指派到结案审查、支付补贴全流程跟进。
将案件质量监管纳入“法治广州”考评指标,每季度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同行评估,对评估为优良案件的承办律师,在市律师协会网站上公开表扬通报,对评估不合格案件的承办律师移出常备法律援助人员库,同时向市律师协会和所在律师事务所反馈评估结果及具体评估意见。
落实庭审旁听、回访受援人、征询办案机关意见等监管举措,督促法律援助律师提高办案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