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13岁的芦某患有智力、听力等多重残疾,其父母离婚多年,父亲于2020年以后便不再支付抚养费且断联,母女俩生活出现困难。2025年,芦某在母亲陪同下来到扬州市广陵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
广陵区法律援助中心指派擅长处理家事纠纷的女律师承办,律师积极与法院沟通管辖权问题,帮助受援人就近起诉,并以芦某的成长需求和情感缺失为切入点,结合法律规定,与法官共同向其父亲释法说理。最终其父主动向芦某提供联系方式,并承诺每月支付抚养费。
2025年以来,江苏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聚焦新就业群体、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等重点群体权益保障,扎实开展“法援惠民生·助困促共富”专项活动,截至8月中旬,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2635件,帮助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34亿元,其中惠及重点群体占比达54.2%。
主动对接需求 不断优化服务供给
各地坚持资源跟着需求走,优化法律援助服务产品、内容和形式,推动法律援助从“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延伸,将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与规范改造、效能提升一体推进。
上半年提升站点459个、新建站点563个,村(社区)站点覆盖率达95.4%,通过站点接待法律咨询3.4万人次、接收法律援助申请7029件。加强与人社、劳动仲裁、群团组织等部门协作、功能融合,在共青团、残联、老龄委等部门设置站点262个,在工会驿站、司机之家等新就业群体集中场所设置站点97个。
苏州市司法局与市检察院印发《关于建立特殊群体支持起诉与法律援助协作机制的意见》,对请求劳动报酬、赡养费、抚养费,因遭受虐待、遗弃或者家庭暴力等九种事项,建立双向移送机制。南通市司法局联合市轨道交通公司、市律师协会,在轨道交通沿线开设法援供给点。无锡市在无锡首届老博会上开展法援工作宣传,向老年人普及法援知识。盐城市将“掌上12348”链接至“我的盐城”政务APP,提供“指尖上的”法援服务。扬州市发挥“12348”等平台联动作用,通过热线主动筛查、引导潜在需求140余次,优化“线上+邮寄”“预约+上门”服务方式,确保行动不便的申请人“足不出户”获得法律援助。
整合资源力量 增强专业服务能力
各地强化法律援助机构队伍规范化建设,开展专题培训,强化法律援助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连云港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海州区依法成立独立运行的法律援助机构,配齐与法律援助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人员。
遴选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律师或者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建法律援助人员队伍,并实行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徐州市、扬州市、连云港市、响水县等地组建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专门团队,并组织相关业务培训。
常州、扬州、南通、连云港、盐城等市实施“青援童长”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项目,组织17所高校近400名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时间开展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及关爱服务。苏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在苏城法律援助基金会支持下,与苏州市公证处、太仓市义工联合会等5个社会组织合作开展老年人、特殊儿童等群体的公益服务项目。
紧扣质量建设 提升案件办理质效
紧紧抓住法律援助质量这个生命线,在专业化评估、标准化建设、常态化监管上持续发力,全面推动法律援助案件办理提质增效。组织开展全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自查和同行评估活动,通过“以评促改”倒逼承办律师提升责任意识与专业能力。
盐城市推行“一案双评”工作机制,同步落实当事人回访制度,多维度保障评估客观性、公正性。扬州市修订法援案件质量管理、庭审旁听等管理制度,编制从受理、指派、承办、结案到归档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和文书模板,为承办律师提供清晰指引。连云港市编制民事、刑事、行政等不同类型的案件示范卷和样本卷,为县区立卷归档提供标准化模板。徐州市开展2025年法律援助质量建设提升年行动,通过进行工作提示、发布典型案例等,指导推进全市法律援助工作。淮安市建立市法律援助中心领导班子挂钩指导县区机制,专门成立案件质量管理部,下沉指导县区办案,形成市县联动的监管格局。
强化示范引领 深化服务品牌效应
各地立足地方资源优势,项目化、常态化打造一批契合群众需求、特色亮点突出、运行效果显著的“法援惠民生”品牌,切实提升法律援助社会影响力、服务美誉度和群众满意度。重点围绕特色站点、特殊群体、改革创新、管理优化等,分层分类选树典型服务品牌,发挥标杆引领作用。
开展“站点云游”“身边的‘法援’”系列宣传,编印法律援助工作年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掠影、进度纪实等宣传册,发布全省典型法律援助案例,以多维度、可视化成果展示法律援助服务成效。淮安市将品牌培植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打造“援职助企”、老张法援工作室、“情暖桑榆”等系列服务品牌,形成了“一县一品牌、一品牌一特色”的发展格局。
连云港市着力打造“连”接需求与资源、“心”系民生与温度、“援”助专业与高效的“连心援”品牌,设计发布品牌LOGO,通过重点群体舒心援、弱势群体暖心援等活动,使“连心援”成为回应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