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法援深耕“最后一公里” 以阵地筑基、专业赋能暖民生

来源:上海市司法局 发布时间:2025-11-04 10:25
分享到 打印

  2021年,普陀区法律援助中心被区人大常委会确定为首批区级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作为采集点单位中唯一来自司法行政系统的代表,普陀区法律援助中心四年来始终坚守联系点工作职责,积极参与全市立法调研、评估等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发扬民主、汇集民智、普及法律”的三重功效,按照区人大对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建议的征集要求,在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的“最后一公里”深耕细作,让“高大上”的立法更“接地气”。

  自2021年11月至今,普陀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参与了《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草案》等二十部法规规章的立法建议征集工作,通过座谈会、微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法律援助律师、兄弟单位、热心公益的市民群众进行调研,前后共征集到有效意见建议超过200条,两位法律援助律师获区立法建议采纳荣誉证书。

以“法援阵地”拓宽采集渠道

让立法听见“基层原声”

  作为直面群众法律需求的一线窗口,普陀区法律援助中心深知“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抽象概念,重在提高群众的参与感”。为此,法律援助中心围绕人员及阵地两大要素,积极探索立法信息采集工作。一方面组建由30位法律援助律师组成的信息员队伍,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接待窗口、代受理点、“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座席及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等一线阵地,把立法信息采集融入日常咨询接待,承办案件的全流程。例如,在办理农民工讨薪案件时,同步收集劳动者对现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意见建议;在《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期间,多位法律援助律师从自身承办的案件中提炼出“完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老年人监护流程”等12条建议。近三年,通过窗口渠道累计收集立法建议线索60余条,涉及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

以“专业力量”提炼民意民智

让建议成为“立法养分”

  群众的意见往往是朴素的“生活表达”,如何将其转化为“立法语言”,考验着采集点的专业能力。在曹杨新村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支持下,普陀区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线索筛查—集体研讨—精准提炼”工作流程。根据工作实际,结合案件承办和典型案件跟踪,从个案中找共性诉求,通过集体研讨,加强对立法草案的研读,将受援人零散的意见建议与律师的专业观点相结合,逐步提炼为条理清晰、有法律依据的专业建议。普陀区法律援助中心还组织召开《上海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草案)》《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修订草案)》《上海市医疗保障条例(草案)》等多部立法草案座谈会,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多个建议被采纳。

以“法援赋能”深化双向互动

让立法走进“群众生活”

  “立法采集并不是单向索取,而是双向赋能”。普陀区法律援助中心努力将信息采集与普法宣传、法律服务深度融合,让群众在参与中懂法、信法、用法。把立法信息采集过程变成普法的微课堂,在立法意见采集过程中,同步开展对立法草案的宣传解读,比如针对《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草案)》,法律援助律师通过“群租房纠纷”“租金恶意上涨”等典型案例,一边讲解案例中的法律争议,一边解读草案中的对应条款,让群众明白“立法是为了解决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还不定期组织法律援助律师开展工作经验分享会,由立法建议被采纳的律师将相关经验、做法与全体律师交流,激发工作荣誉感、积极性、主动性。

  下一步,普陀区法律援助中心将继续探索“法律援助+立法采集”融合模式,将立法信息采集嵌入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过程,努力提高立法信息采集的质量。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是“立法直通车”的“路基”,普陀区法律援助中心将始终以“钉钉子”精神夯实路基、畅通渠道,让每一条基层民意都能高效转化为立法智慧,为推动普陀区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附件:

责任编辑: 朱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