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在新时代法治建设之路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如同点点繁星,用自己的光和热,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师朱友花便是其中一员,她以无私的行动诠释着法治之光,凭借坚定的奉献精神,为贫弱群体撑起一片公平正义的蓝天。
在十余年的法律从业生涯中,朱友花目睹了无数因法律知识匮乏,在权益受损时茫然无措的当事人,那份无奈与无助深深触动了她。于是,当了解到“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时,朱友花积极响应号召,自愿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孤身一人从千里之外的安徽宣城广德市奔赴至贵州省关岭自治县践行“1+1”法律援助的使命,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却意义非凡的法律援助之路。
“能够成为一名‘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是我由来已久的梦想,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载春秋的志愿奉献,更是对正义的追求,对贫弱群体的关怀,以及对社会法治蓝图的坚定守护。”朱友花说道。
初到关岭,朱友花虽面临语言障碍、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差异等诸多困难,但都没有成为她退缩的理由,而是迅速投身于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代书及代理法律援助案件等工作中。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时常向助理请教方言,让她以方言和我交流。日复一日,关岭话于我而言,已不再陌生。如今,面对群众的咨询,我不仅能够听懂,甚至能用简单的关岭话与他们对话,解答法律问题也愈发的流畅。这一年里,我深知困难重重,但在我决定来关岭的那一刻,便已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我会努力克服,并无畏前行。”朱友花告诉记者。
无论是为群众答疑解惑,还是案件代理,朱友花皆以人为本,以法为尺,以良好的工作态度、专业的法律水平、优质的法律服务赢得了当事人的满意和好评,树立了良好的志愿律师形象。
“朱律师给我的印象,用三个词来形容:一是专业,朱律师目前已经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件,案件质量高,深受受援人、承办机关的好评。二是知性,朱律师目前已经开展法治课21堂,工作耐心、细致,我们‘蓝纽扣’工作室去到哪里,朱律师都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三是奉献,朱律师非常有大爱精神,来到关岭之后,她主动联系她所属的律协给我们捐赠书籍。只要我们有需求,不管是周末还是晚上,朱律师从来没有抱怨过,一直都积极配合。”关岭自治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蒋明菊告诉记者。
蒋明菊所说的“蓝纽扣”工作室,是主要依托司法部“1+1”法律援助律师,结合司法局工作职责,针对未成年女孩开展普法宣传、法律援助、个案心理辅导等为一体的法律援助品牌。朱友花作为“蓝纽扣”法援工作室的核心成员,肩负普法重任,她化身为“知心律师姐姐”,足迹遍及关岭的所有乡镇、街道及中小学校,用法治之光照亮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之路。
“我很喜欢聆听朱律师的讲座,让我对法律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我们要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识别潜在的危险,坚决地对任何不适当、不安全的行为说‘不’。”关岭自治县德艺高级中学学生谢英美说道。
在普法工作中,朱友花精心织就守护未成年女孩的温柔法网,致力于在校园播撒法治种子,增强未成年女孩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同事们称她为“关岭的护花使者”,而她心中所愿,不仅是守护关岭这片土地的花朵,更是以法治为钥,为女孩们开启智慧之门,以法治之光引领她们身心健康、快乐前行。
“截至日前,我已成功举办校园普法讲座21场次,惠及未成年女孩3500余人次。在校园普法活动中,学生们都积极参与互动,所问皆答,都已铭记于心。这些无疑是我在关岭这片土地上,所追寻的价值与意义,即便是再苦再累,一切都值得。”朱友花表示。
身为志愿律师,朱友花深知自己不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应当始终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恪尽职守,全力以赴,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法治的温暖和力量。
“此外,我还深入基层,走进村居、社区,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同时协助行政复议室审理案件,并为政府部门撰写法律意见书,为乡村振兴与法治政府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朱友花说道。
“用行动诠释法治之光,以奉献追随心之所向”,是朱友花多年来践行的人生信条。她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法治践行者,在法律援助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专业、爱心和执着,书写着不平凡的法治故事。
“我深感荣幸,能为当事人切实解决‘急难愁盼’的法律难题,每当看到他们脸上绽放出由衷的笑容,我内心便感到满足。接下来,我将铭记人民律师的初心和使命,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法律难题,彰显‘1+1’法律援助志愿律师的责任与担当。”朱友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