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要是没有潘律师,我这拖了6年的工资,不知道啥时候才能要回来!”捧着追回的工资,合山市居民韦某红着眼眶,将一面印着“正义的守护者 人民的好律师”的锦旗,郑重交到“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师潘鸿宇手中。这温情一幕,是合山市推进“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生动缩影。
自2020年起,合山市司法局积极响应“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先后引入5名志愿者律师扎根当地。志愿者律师们以专业知识为笔,以热忱服务为墨,在乡村、社区、企业等多个领域,书写着法律援助的动人篇章,为困难群众筑起坚实的“法治护盾”,累计收获7面群众赠送的锦旗。每一面锦旗都是一份认可,折射出合山市在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中的宝贵经验与显著成效。
一线调研摸需求 精准服务“不跑偏”

“以前不知道遇到法律难题能找法律援助,直到志愿者律师上门讲解,才明白有‘免费律师’能帮我们!”在合山市北泗镇龙王屯,村民覃大爷的话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为让法律援助精准“落地”,志愿者律师到来前,合山市司法局便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基层,通过摆摊咨询、入户走访、开座谈会等方式,摸清群众在婚姻家庭、劳动纠纷、土地争议等领域的“急难愁盼”。2020年底,正是凭借前期调研掌握的需求,志愿者律师张秋生及时为常年患病丧失劳动力的陆大爷提供法律援助,通过法律途径帮助其向儿女索要赡养费成功。“多亏了你,我以后的日子不用再犯愁了!”陆大爷拉着张秋生的手,激动地说。
重点领域“啃硬骨” 维权路上“有靠山”

在合山,农民工维权、土地纠纷是群众咨询的高频领域。志愿者律师们主动聚焦这些“硬骨头”,用专业法律知识为群众撑腰。
韦某的维权路,曾走得格外艰难。2016年,她从保洁岗位离职时,被拖欠5个月工资及补贴,多次索要无果。2022年,她抱着希望找到合山市法律援助中心,志愿者律师潘鸿宇接下此案。面对“诉讼时效已过”的一审判决,潘鸿宇没有放弃,反复梳理证据链,找到关键突破口,最终在二审调解中帮韦某拿回工资。“没想到这么难的事,志愿者律师还能坚持到底!”韦某的感激,成了对志愿者律师最好的认可。
每年“壮族三月三”乡村最热闹的时节,也成了志愿者律师送法下乡的“固定档期”。自参与“1+1”行动以来,志愿者律师们始终坚持借这个民俗节日,深入岭南镇里仰村、北泗镇瀑泉村、河里镇仁义村等乡村,把法治宣传融入节庆氛围,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土地流转、邻里宅基地纠纷、老人赡养等和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
进企业送法上门 为职工筑起“防护盾”
除了服务乡村群众,志愿者律师还主动走进合山市工业园区、中小型企业,针对职工关心的劳动合同、工伤赔偿、社保缴纳等问题,开展“定制化”法治宣传和培训,帮职工筑起法律“防护盾”。
2023年3月,志愿者律师张建受邀来到合山市供电公司,为30余名职工带来“职工劳动权益保护”专题课。课堂上,他结合真实案例,详细讲解劳动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工伤认定流程、加班工资计算标准等内容,还现场解答职工疑问。“以前签合同没仔细看条款,听张律师讲完,才知道哪些权益该维护!”职工小罗课后特意留下请张建律师耐心帮他分析劳动合同中的潜在风险及解决办法。
2025年刚入秋,新一任“1+1”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师任祥到岗合山后,便与来合山锻炼的青年律师杨元元组成服务小组,主动对接合山市工业园区内的重点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专项服务。与企业负责人围绕农民工用工管理、薪酬发放制度、社保缴纳规范等内容深入座谈,针对企业在用工合同中存在的风险点、农民工工资专户管理漏洞等问题,提出具体法律建议,帮助企业完善用工制度,从源头减少劳动纠纷。“新律师刚到岗就主动上门,不仅指出问题,还给了具体解决方案,太贴心了!”企业负责人拿着建议清单,忍不住夸赞。
特殊群体“优先办” 绿色通道“暖人心”

“谢谢你们帮我摆脱了家暴,还拿到了孩子的抚养费!”2025年1月,饱受家暴困扰的李女士,在合山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帮助下,终于与丈夫达成调解协议。拿到调解书时,她特意送来“尽心尽责 律师典范”的锦旗,向志愿者律师表达谢意。
为守护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合山市法律援助中心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申请流程,优先指派律师,还提供上门服务。2024年,志愿者律师陈玲波办理未成年人黄某涉嫌寻衅滋事案时,不仅认真提供法律服务,还联动心理辅导力量,最终帮黄某争取到检察院不起诉决定。“给孩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比什么都重要。”陈玲波的话,道出了志愿者律师对特殊群体的温情关怀。
截至目前,5名志愿者律师在合山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37件,开展普法宣传60余场,服务群众超2000人次。走进30家企业,开展专题培训50余场,有效化解潜在劳动纠纷50起。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对接‘1+1’行动,让更多志愿者律师扎根合山,把法治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合山市司法局局长覃海刚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计划联合园区管委会,扩大企业法治宣传覆盖面,让法律援助成为群众、职工都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