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杨爱军
这句话,在辽宁省营口监狱民警胡亮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从橄榄绿到藏青蓝 从武警战士到监狱民警
胡亮儿时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军人或者警察。2007年,还在大学读书的胡亮报名参军,成为一名武警战士。2008年5月,他所在的团受命奔赴北京,在大兴鸟巢模拟场地进行了三个月的紧张排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悠久文化历史的“诸子百家”开篇中,手持竹简扮演的“活”字的演员队伍里,胡亮就是其中的一员。2009年9月初,胡亮随部队去北京执行国庆60周年安保任务,圆满完成任务后胡亮荣立个人三等功。
2010年,通过考试,刚刚退役脱下橄榄绿军装的胡亮如愿成为辽宁省营口监狱一名监狱警察。从警以来,胡亮担任过分队长、指导员、教育股长、狱侦干事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管教经验。
督促罪犯依法改造 树立执法机关威严
2020年的大年初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胡亮满怀愧疚地将刚做完手术的妻子和4岁的儿子交给岳母照管,自己毅然进入监内疫情防控第一线,一心扑到教育改造罪犯工作中。
胡亮所在的监区有一个罪犯秦某,因故意杀人罪判刑10年,该犯患有轻度肝血管瘤送入罪犯医院治疗,观察和治疗期间,他不服从民警管理。秦某一直认为法院对自己的判刑偏重,要求家人为其上诉。他平时思想偏激,以自我为中心,法律意识淡薄。经过鉴定,该犯患有拘禁型人格障碍。
胡亮耐心地启发秦某放下思想包袱,规划好自己的改造生活,同时严格要求其服从监区的规范化管理,配合治疗,并郑重地告诉秦某,上诉是罪犯的权利,但是绝对不允许因为身体患有疾病或者自认法院判决不公而不遵守监规监纪,进而影响警察的公正执法。
习惯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胡亮的严格管理和耐心说服教育下,秦某终于能正确看待自己的问题和诉求,并且不再有违纪行为发生。
运用亲情帮教力量 教育感化罪犯
罪犯刘某,入狱后一直抵触学习和劳动,有着数次绝食5天以上的经历,是个出名的“刺头儿”。面对胡亮善意的关心,他竟然扬言:“监狱14年没把我改造好,你就能把我改造好了?!”
胡亮细心查阅档案发现,刘某先后两次犯罪。胡亮想到,刘某最好的青春年华在监狱内度过,前后相加超过20年的刑期,浇灭了刘某人生的希望之火,胡亮决定从心理上改变这个“刺头儿”,治好刘犯的“心病”,促使其认罪悔罪,燃起人生的希望火苗,告别旧我,走向新生。
胡亮以他特有的细致认真,持续与刘某谈心谈话,一天刘某流露出了家人从没来探监的沮丧和失落。胡亮认为,在细微处找到一个点,打开一个结,就有可能改变一名罪犯,而挽救一个罪犯,往往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刘某两次服刑,凉了家人的心,家人对他彻底失望了。胡亮几经周折,联系到刘某的母亲,言辞恳切地介绍了刘某的改造表现,希望刘某的家人能与监区联合帮教刘某,树立刘某的改造信心。一天,胡亮递给刘某一封来信,望着母亲工整的字迹和满纸泪痕,刘某嚎啕大哭,他倾泻出多年来的内疚与悔恨、痛苦和绝望。趁热打铁,胡亮带他第一次拨打了亲情电话,母子间终于敞开了心扉。从那以后,刘某放下思想包袱,积极改造,他表示要好好改造,早日回家照顾母亲。
在营口监狱这个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集体,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监狱人民警察默默奉献与付出。从军营到警营,胡亮以初心不改的使命感和久久为功的责任心,深情书写着自己人生的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