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张群 张大明
在辽宁西部的凌源地区,随处能够看到一种极其普通的树,那就是白杨树。它虽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盘旋的虬枝,但它质朴温和、执着向上,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它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每当看到它,就会联想到那些常年坚守一线、默默付出的监狱人民警察,他们不为名利,夜以继日,无私奉献,就像一棵棵普普通通的白杨树,扎根泥土,饱历风雨,守护着高墙内的一方平安,也正因为他们的忠诚履职,忘我工作,才有了社会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宁。
辽宁省凌源第一监狱杨润涛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监狱人民警察。杨润涛,1965年1月生人,中共党员,1982年11月参加工作,现任凌源第一监狱劳动改造科二级警长。从警40年来,他扎根基层一线,在平淡而漫长的岁月中默默奉献,在平凡而枯燥的岗位上执着坚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曾荣获凌源第一监狱优秀警官、凌源第一监狱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监狱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
监狱疫情防控的“守门员”
疫情以来,监狱执行隔离封闭管理新模式。在疫情多点散发的严峻形势下,一线民警在前方冲锋陷阵,其他人员在后方保驾护航。为确保防控疫情绝对安全,凌源第一监狱在监院大门外侧设立一个安检站,虽然安检站面积不大,只有3平米,由铁皮搭建而成,外表简陋,但它却是监狱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重要性不言而喩。由于监狱安检责任大,任务多,工作时间长,且为专职一人岗位,很多人显露出畏难情绪,杨润涛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把担子揽在了自己肩上。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两年多,于是人们就给他封了一个“站长”的头衔。疫情防控责任大如山,这个“站长”深知疫情防控最难但却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阻止输入,最土的办法也往往是最好的办法。安检站需对所有进入监院物资进行核酸检测,检测合格才能进院,来不得半点懈怠与马虎。面对这项看似平常又责任重大的工作,杨润涛始终坚持原则,认真落实各项防疫要求,符合要求的,一分钟也不耽误,不应该放行的,无论时间多紧急,谁说情都不行。两年多来,无论酷热严寒还是假日礼拜,他总是提前到岗就位,每天从杨润涛手里传递到监院内的物品多不胜数,从封闭执勤人员的生活用品到常用药品;从大小文件资料到各种劳动辅料,每一件物品都要有核酸检测合格报告,否则他坚决不肯放行。
为了让车辆安检流程更加便捷,他反复协调武警、大门岗和安检区的合作,尽量减少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浪费,让货物进出监院更加顺畅,确保了安检工作始终高效运行。杨润涛工作细致在监狱是出了名的,他天天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的记满了车牌号和手机号,“这辆车来过两次,这个人是河北的,这个手机号流调没问题......”所有车辆信息、人员信息,他都烂熟于心。两年多来,一千多辆车通过杨润涛的安检站,创下了货物进出“零差错”记录。
2021年11月初,刚立冬的凌源遭遇暴雪降温,厚达10厘米的积雪让交通陷入瘫痪。杨润涛代步的“小摩托”趴窝了,他就早早趟着没过脚踝的积雪一步一步挪到安检站,在严寒中用铁锹和扫帚清理出一条小路,把昨天的核酸检测报告和当天的检测名单分别理清。领导们和同志们都知道,即使天气再异常,也不会影响杨润涛安检工作的正常运转。他憨直地说“同志们在监院执勤不容易,进院安检就是要再严一些,绝不能让一个病毒从我手底下溜进去”。在监狱疫情防控的“节骨眼儿”上,杨润涛坚守的安检站成为了真正的“金钟罩”,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确保了监狱防疫“零感染”。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张宗惠曾由衷地说,“看到杨润涛在安检站我就放心了”,一句最朴素的话道出了监狱党委对杨润涛工作的认可和肯定。
平凡岗位的坚守
质朴是白杨树的优秀品质,一如杨润涛的性格。杨润涛有着挺拔的个头,黑黑的脸庞,说话时脸上常常带着笑意,给人如沐春风般的温暖。自从2020年初监狱封闭管理以来,杨润涛工作的安检站便承包了所有进出监狱货物、车辆检查登记和联络工作,他也是个名副其实的总调度。两年多来,七百多个日夜里,他基本没有休息过,把一件极其平凡的工作做到了极致,外来人员又把安检站称作“杨润涛服务站”,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来监狱办事,总是能看见他坚守的身影,从未缺席。
日常工作中,杨润涛始终秉承“再快一秒”的服务理念,他想对方所想,急对方所急,对于符合安检要求的物资,一刻也不耽误,更多时候他都是一路小跑处理业务,就是为了给办事外来人员节约更多时间。他奉行“提前申请、提前审批”的工作方法,把所有审批工作都打出提前量,根据轻重缓急统筹安排进车顺序,保证进车时间最大化利用。由于货物核酸采样流程比较复杂,送检周期较长,车辆进出监院有时会出现排队的现象,杨润涛总是坚守到最后一辆车出院,归还外来司机的个人物品,清点好车辆货物信息,确保准确无误后,才安心下班,常常路上已是万家灯火。他说,“我是一名党员,关键时刻就要冲上去,只要组织需要,我可以干到退休”。
杨润涛小小的服务站里摆着两排椅子,还有一台饮水机和一台空调。每当寒冷的冬天来临,铁皮房里寒气逼人,杨润涛便早早来到服务站,把空调打开,把开水烧好,等到外来送货人员到时,铁皮房里已经温暖融融;同样,酷热的夏季来临时,铁皮房里热如蒸笼,杨润涛依旧早早来到服务站,把空调和窗户打开,使外来送货的人员到铁皮房休息时感受到凉爽宜人。杨润涛所做的一件件实事小事,为外来办事人员留下良好的印象,让监狱政务更加通畅。监狱领导考虑杨润涛快退休了,想找个人给他替班,他都拒绝了。“换个人我不放心,进出车辆、货物信息和核酸检测情况都印在我脑子里,我怕交接出现问题,这可来不得半点马虎”。这种追求百分百满意的执着写满了对工作的热爱,更体现了他白杨树般质朴的品格。
服务基层群众的贴心人
杨润涛有着东北人特有的豪爽性格,说话办事干脆利落,就像白杨树般,扎根于基层,心系于百姓。对待前来办事的群众他有着一副天生的热心肠,人缘特别好,很多经常来监办事的人都亲切的喊他“杨大哥”。他亲切随和,谁来办事,他都热心帮助。外来人员经常说:“无论什么时候来,只要看见杨大哥在安检站心里就踏实了”。房子里正面最显眼的地方挂着几面锦旗,是几个外地货车司机送的。
杨润涛服务站挨着会见室,罪犯家属来探视,他经常帮忙引导。有时候,一些外省籍罪犯家属因为不熟悉会见流程,往往会错过会见时间。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杨润涛都会主动上前详细询问,帮助家属联系管理人员,帮大家订盒饭、叫出租车。一天下午,一个唐山的大娘来看儿子,过了饭点儿,他看大娘还没吃饭,就把自己的盒饭给了她。临走时,大娘一边激动地说着感谢的话一边把带来的栗子往他兜里塞。杨润涛笑着对大娘说:“留着您回去吃吧,您下次来的时候可不能记错时间了啊。”还有一次,一辆货车因为错过了安检时间,货物不能进入监院,司机急得直跺脚,耽误了交期,运费就要被扣掉了。杨润涛一边安慰司机,一边与大门安检沟通,考虑到监管安全,货物无论如何是进不去监院了。杨润涛又多次协调其他部门,最终协定将货物保管在临时存放区。为了能让司机早点返程,他脱下外衣,赤膊上阵,帮忙卸货,天黑前看着司机踏上归途,老杨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有的人打趣地说“老杨你都快退休了,还忙活啥呀?”他嘿嘿一笑说:“咱们监狱警察前面还顶着人民俩字呢,我多跑点路,人家就少跑点腿,咱代表的就是监狱形象啊”。一句简单的话,饱含着深厚的为民情怀。
至爱亲人心中的“顶梁柱”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舍弃小家小,成就大家大,正是很多个监狱警察的小家庭在背后无言的支持与付出,才成就了民警们投身于监狱事业的执着与奉献。说起工作杨润涛总是侃侃而谈,谈到家人他话却很少。杨润涛的父亲今年90岁了,是凌源第一监狱初创时期的老兵,退休后身体一直不好,腿脚不利索,上下楼都需要搀扶,老杨没时间,只好请了一位保姆来照顾他。杨润涛是家里的“老疙瘩”,老父亲特别依赖他,大事小情总是第一时间想到他。有一次,杨润涛因为工作忙没接到老爸的电话,等他回过去,老爸“理直气壮”地说:“我知道你工作忙,但是再忙也要接我的电话,要不我就去单位找你们领导。”弄得老杨哭笑不得,一边哄着“老小孩”,一边还要细心核对货物信息,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已经修炼到“一心可以二用了”。
杨润涛的老伴2010年得了冠心病,由于治疗不彻底,没有去“根”,2015年又发生大面积心梗,大夫原计划安放5根支架,由于她身体虚弱,下完三根以后就无法坚持完成手术了。老伴就这样落下了病根,身体一直病病殃殃的,时好时坏,干不了活。杨润涛没早没晚地值岗,老伴艰难地撑起这个家,全身心支持他的工作。后来,为了不牵扯他的精力,也为了照顾生病的女儿,老伴干脆搬到沈阳去住。临走时留下一句话:“老杨你好好干工作,我们娘俩绝不拖你的后腿”。说到这里,老杨的眼睛湿润了,“这些年,亏欠她们太多了,孩子一直想去游乐园,也没去成,没办法,这个岗位需要我,补偿啥的等退休再说吧”。一番话坦荡如砥,却道出了一名监狱警察的无私与无奈。
从警40年来,杨润涛像白杨树一样扎根基层,耐得住寂寞,从不讲索取。跟他一起参加工作的同学,大多都已经走上领导岗位,很多人已晋升为高级警长。面对名利,他看得很淡,从不攀比,一心一意干好本职工作。在他看来,把每天的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满足。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杨润涛依然在服务站里忙碌着,背后锦旗上“廉政高效,服务周到”八个烫金大字格外醒目。门口两颗粗壮的白杨树在寒风中屹立挺拔,深深扎根于脚下的泥土中,驻守着一方晴空。监狱的安全稳定正是在一棵棵像杨润涛们这样的“白杨树”的不懈坚守下,才汇聚成一片平安葱郁的林海,默默无闻地为社会稳定蒸腾着自己的力量,朴实而卓越、历久而弥坚、忠诚而笃定。
(辽宁省监狱管理局、辽宁省凌源第一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