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在山东省潍北监狱,有一所依托撤并闲置关押点建成的山东省监狱人民警察教育基地暨监狱历史文化馆。2015年,新的罪犯关押点建成后,为加强监狱旧址保护和文化传承,自2017年起,潍北监狱党委匠心独运,探索利用撤并关押点后的监狱旧址建立具有农场监狱特色的监狱历史文化馆。
2019年7月监狱历史文化馆开馆,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室内面积4000平方米,分为序、一穷二白、艰苦创业;诸业并进、顽强拼搏;三大转移、开拓进取;传承精神、砥砺前行五大功能展厅,以及管教办公室、罪犯卫生室、监舍、禁闭室、气象站等十个复原展区和红荆园、果园、菜园、农业机械等四个户外展区。文字5.3万字,图片800余幅,实物2400余件。潍北监狱历史文化馆通过综合运用实物展出、模拟复原、微观缩影和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呈现了监狱不同时期的创业历程和一代代监狱人民警察开荒置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山东省潍北监狱创立于1952年10月,作为全省成立最早的农场监狱,建场初期,潍北还是一片盐碱滩涂,荒芜沉寂、渺无人烟。劳改工作干部、罪犯住在简易帐篷里,难于遮风挡雨。当建草房这项工程被上议事日程,当年年底,高粱秸涂泥巴速成草房已完全满足了当时需求。在如此恶劣自然环境下,连基本生活需要都成问题,建设监狱和狱墙,那是不可企及的大事。第一代劳改工作干部采取“画地为牢”方式看管罪犯。白天划定出劳动区域,晚上划定出生活区域,周围则有负责警戒的解放军战士巡逻执勤。
潍北监狱有着优良的作风和传统,历经70余年的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实践了“百分考核”“三心三像”等全国推广的经验做法,成功改造十几万名罪犯,使曾经盐碱遍地的“潍北大洼”变成了物阜民丰的生态绿洲,取得了维护稳定、改造罪犯、改善生态的巨大成绩。先后荣获司法部集体一等功、全国司法行政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潍北监狱历史文化馆依照时间脉络,通过实物展示、影片、图片、雕塑、微观缩影展示、实物模拟复原、标语墙等,配合声光电现代高科技手段,全方位再现潍北监狱建狱70余年的创业发展历程,讴歌了一代代潍北人战天斗地、恪尽职守、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成为大型的综合型、沉浸式学习体验平台,为有效开展党性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为社会各界了解新中国监狱发展历史、展示监狱良好形象提供了崭新窗口。
一些尘封多年的老物件、老资料、老照片被相继发掘出来,如今它们静静地陈列在馆中,悄无声息地讲述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见证着一段苦难辉煌的历程。展示的农场二分场自1952年一直到1968年所有年份的生产工作总结报告,卷宗完好,内容详实,字迹工整,记录的种植亩数甚至精确到了几分几厘,显示了极端敬业的工作态度。1955年以来直到今天每天的农场气象资料,整整齐齐、完整详实的记述着历史的风雨和温度。建场以来所有的场区道路、房屋、河渠等基建图纸历历在目,保存完整。半个世纪前的先辈们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直观清晰地呈现在后人面前。
在搜集“文物”过程中,工作人员从二场老仓库中找到了一箱来自1953年的工作总结,老式的书信样式、右侧装订,极具艺术气息的繁体小楷码成一列列,工工整整数千字。仿佛冥冥中真有天意,当这些尘封近70年的资料重见天日的时候,它确实不亚于一个珍贵的宝库,历史忽然变得触手可及。
这一箱来自1953年的工作资料,是由一位名叫陈宝库的干部精心收藏并保存下来的。70多年前包括陈宝库在内的一批劳改工作干部,听从祖国号召,豪情满腹、意气勃发地来到潍北这片苍茫大地。他们心中充满向往,对这片土地充满希望。在他们看来眼前的不是盐碱沼地,荒芜滩涂,而是洗涤心灵、脱胎换骨的宝地,更是他们孕育梦想、挥洒青春的圣地,他们坚信:自己“永恒的事业”就在这片土地上。经过查证,陈宝库这位第一代劳改干部已于1971年代调往山西原籍工作。但是,他的名字将随着监狱历史文化馆的建立熠熠生辉。参观的监狱人民警察无不向这位有着高度历史责任感的有心人致敬。
潍北监狱历史文化馆重视讲好潍北监狱故事,对标身边榜样。注重发挥先进英模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宣传无私奉献、乐于吃苦、勇挑重担的老民警楷模。同时重点宣传30名由该狱山东省首届十大法治人物代表和业务尖兵、行业能手组成的勇于担当、锐意进取青年民警团队。(马卫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