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心防为基,化解高墙内的矛盾纠葛

——山东省鲁中监狱心防工程助力罪犯矛盾调处工作纪实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24-12-24 19:36
分享到 打印

  山东省鲁中监狱 孙迎涛 赵洋 杨玉勇

  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在这个特殊环境中,罪犯群体结构复杂,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如何有效预防和调处这些矛盾,是维护监狱安全稳定、促进罪犯改造的关键所在。为全面落实山东省监狱管理局提出的“枫桥经验”进狱园活动,山东省鲁中监狱新一届党委积极探索创新,大力推进心防工程建设,通过心理疏导、教育感化、矛盾化解等多维度举措,成功化解了多起罪犯矛盾,为监狱的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搭建心防桥梁,洞察矛盾根源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罪犯之间的矛盾,山东省鲁中监狱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心理监测与预警机制。通过定期开展个别谈话、心理测评、日常观察交流等方式,监狱民警深入了解每一名罪犯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在一次例行的心理测评中,罪犯李某的各项指标显示出他近期情绪波动较大,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攻击性倾向。民警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号,立即对李某展开深入调查与分析。原来,李某因家庭变故,对同监舍的王某产生了嫉妒心理,认为王某在改造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机会,从而心生怨恨,矛盾一触即发。

  二、专业心理疏导,化解矛盾症结

  监狱针对李某的情况,迅速启动心理干预程序,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引导李某正确看待自己的家庭变故以及与王某之间的关系,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和错误认知。在咨询师的耐心引导下,李某逐渐敞开心扉,宣泄出内心的压抑和不满。同时,咨询师还为李某制定了个性化的心理调适方案,包括情绪管理训练、人际交往技巧指导等,帮助他提升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李某的情绪逐渐稳定,对王某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嫉妒怨恨转变为理解和接纳。

  三、教育感化并行,修复关系裂痕

  在化解李某和王某的矛盾过程中,山东省鲁中监狱对其进行精准教育转化,在精准教育转化时,不仅注重心理疏导,还通过教育感化的方式,修复两人之间的关系裂痕。监狱民警组织李某和王某共同参加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道德与法治教育讲座、传统文化学习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感。在一次关于“宽容与和谐”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李某和王某深受触动,他们深刻认识到在监狱这个特殊环境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是共同改造、走向新生的关键。活动结束后,李某主动向王某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行为,王某也表示愿意原谅李某,两人握手言和,关系得到了实质性的修复。

  四、完善心防体系,预防矛盾再生

  山东省鲁中监狱深知,预防罪犯矛盾的再次发生同样重要。为此,监狱以此次事件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心防工程体系。加强了对罪犯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拓展训练等活动,提高罪犯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适能力;同时,优化了罪犯改造环境,丰富了文化娱乐生活,营造了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改造氛围。此外,监狱还建立了罪犯矛盾纠纷排查长效机制,定期对罪犯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发现潜在矛盾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处并加以预防和化解。

  通过心防工程的有效实施,山东省鲁中监狱在罪犯矛盾调处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成功化解了多起罪犯矛盾,维护了监狱的安全稳定,还促进了罪犯的思想改造和身心健康,为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未来的工作中,山东省鲁中监狱将继续深化心防工程建设,不断探索创新罪犯矛盾调处工作模式,用心守护高墙内的和谐与安宁,让每一名罪犯都能在改造的道路上走向新生。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