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山东省济宁监狱认真贯彻落实“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坚持五位一体,探索教育改造方法,丰富教育改造内容,不断提升罪犯教育改造质效。
打造“儒苑新生”品牌。坚持把儒家文化融入罪犯教育改造,加强罪犯道德修养,建立传统文化视频素材库,定期播放《中华传统美德》《演说论语》等教育视频,编印《美德故事》《讲诚信》《施仁爱》《遵礼仪》等教材10余部,利用警官小课堂、网络云课堂、半月一讲平台,开展读儒学经典、学传统美德、创“美德之星”等活动,把儒家思想赋予时代内涵,擦亮“儒苑新生”文化品牌。坚持在学思践悟中出实招,按照每季度一主题,开展“知荣辱”“尽忠孝”“慎交友”等系列活动,通过大讨论、主题征文、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引导罪犯修身立德,感悟人生价值。坚持用儒家礼仪规范罪犯言行举止,编印《罪犯文明礼仪》口袋书,制定《罪犯文明礼仪规范》,组织文明礼仪训练,举办文明礼仪示范比赛,规范罪犯坐、立、行、礼等行为规范,增强罪犯立德塑形、学礼守礼意识。
筑牢监区文化阵地。实施“一区一品”工程,各监区以“明礼”“崇德”“修身”等命名监区文化品牌,开展监区文化宣传、文艺创作、革命歌曲演唱竞赛等活动,调动罪犯参与的积极性。坚持依法治监和以德治监相结合,建成德治园、法治园,定期组织各监区罪犯参观学习,引导罪犯树牢法治德兴理念。在《育新报》开设儒苑新生专栏,创办“崇德报”“明礼报”等监区报,刊发各监区文化品牌创建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果,定期组织监区报评比活动,激发全体罪犯上下参与监区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制作儒家思想名言警句文化墙,开展“人文监室”创建活动,鼓励罪犯制作诗词、书法、绘画、亲情寄语和名言警句,装点床头文化,形成“一监舍一特色”“一监舍一亮点”的文化环境。以监区为单位,成立儒苑新生文艺、书画、民俗、音乐等小组,举办书画摄影培训班和才艺大比武活动,让罪犯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改造内生动力。
营造书香狱园氛围。联合新华书店开展“书香越高墙 文化润本心”活动,面向罪犯组织图书捐赠、新书推荐、图书展销等文化帮教,满足罪犯多样化学习需求。开展儒苑新生读书活动,利用早晨诵读、晚上讨论时间,组织学习传统文化,举办“读传统文化经典 做文明人”演讲比赛、《弟子规》诵读、传统文化学习心得评选等活动,使读书成为罪犯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开展书香监室创建活动,成立监室读书小组,开展经典诵读、读书分享和讨论活动,组织罪犯张贴“我的座右铭”,创作读书手抄报,把读书内化为罪犯改造的精神动力。
创新教育改造载体。持续举办育新文化节,通过原创歌曲、诗朗诵、乐器演奏、大合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全面展现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成果。与民盟济宁市委会签订共建协议,充分发挥民盟在文化教育、法律经济、卫生健康、就业指导等方面人才和资源优势,定期举办“黄丝带”帮教活动,构建教育改造与社会帮教工作一体化、常态化机制。大力推进法治监狱建设,联合驻地检察院、司法局、律师事务所等部门,每季度开展一次法律援助活动,邀请普法艺术团来监狱开展普法宣传,举办减刑假释政策宣讲进监区、《民法典》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漫画展等活动,形成学法、用法、守法的浓厚氛围。制作《春风撒雨露》教育改造宣传片,编排反映教育转化成果的小品、快板、相声和心理情景剧,引导罪犯认罪悔罪、改过自新。探索实施理性化矫正项目,组织罪犯参与说理阅读、读写训练、认知改变等9大模块活动,提升了罪犯危险性评估质量。
树牢以和为贵理念。注重抓平台搭建,建立“和为贵”矛盾调解室,成立监区工作小组、监室互助小组,创建“和为贵”教育学习平台,编印矛盾调解工作指导手册,组织2期专题培训班,定期组织典型案例发布会,提升了矛盾调解能力。注重抓理念创新,开展“和为贵”改造理念教育,举办专题知识讲座,组织“怎样做到和为贵”“遇到冲突怎么办”等大讨论活动5次,举办故事宣讲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编印专题《三字经》,通过板报展评、主题征文、小小说征集等活动,引导罪犯树牢以和为贵的改造风气。注重抓监地联动,坚持把监狱矛盾调解融入地方工作体系,针对狱外各类矛盾,组织工作专班深入罪犯家庭和所在社区调研,联合当地司法、民政、社保、教育等部门进行集体攻关,利用社会力量帮助罪犯化解家庭、社会及被害人之间的矛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王莹莹 庞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