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今年以来,山东省鲁西监狱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统筹推进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纠纷化解、法治宣传“五项工作”部署要求,聚焦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这一核心目标,以用心用情做好教育改造工作为基础,深化监地合作,探索出具有鲁西监狱特色的经验模式。
一、用心用情做好教育改造工作。与济宁市教育局共同印发了《山东省鲁西监狱罪犯文化教育纳入济宁市教育规划实施方案》,属地学校教师为180余名罪犯开展了文化课授课,有效提升了文化教学质量。今年以来,监狱利用与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开设的“孔子学堂”平台,为430余名出监罪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邀请职业技术院校专家,有针对性对即将刑释人员开展中式面点、电工等培训,帮助近230名罪犯出狱后具备谋生技能。针对出狱后多次实施再犯罪的罪犯,特别是具有多次盗窃、诈骗等前科的罪犯,开展犯罪心理成瘾性评估,通过心理矫正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帮助罪犯解决犯罪心理问题。与曲阜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联合组建《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模型构建》《罪犯教育改造评价体系研究》等课题研究,为预防犯罪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二、依法依规做好刑罚执行工作。主动加强与社区矫正机构的沟通交流和衔接配合工作,充分掌握罪犯暂予监外执行、社区调查评估等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增进彼此互信,形成执法合力。主动配合地方安置帮教部门做好罪犯释放衔接工作,落实无缝衔接工作机制,确保衔接安全。针对个别罪犯保外就医难、死亡处理难、刑满释放难等问题,监狱实行专班制,监狱主责领导任组长、抽调科室负责人、监区领导和业务干警组成个案处置专班,积极到当地政法委、政府、司法局、村委协调工作,破解重点难题,在开展的暂予监外执行专项攻坚活动中,截止目前顺利完成暂予监外执行案件3起。
三、同心同向做好安置帮教工作。与刑释人员所在地安置帮教部门建立定期走访制度,对刑释人员进行定期跟踪回访,了解就业情况、帮教情况和重新犯罪情况,为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切实加强与罪犯当地人社部门的沟通,了解用工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培训课程,确保刑释人员出狱后能够学有所用,实现平稳过渡。联合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落实帮教措施,帮助刑释人员顺利融入社会,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做好帮教工作。与地方安置帮教机构共同做好罪犯刑释前的社会调查评估工作,共同做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确保风险隐患能够提前掌握和及时化解。监狱成立即将刑释人员信息推送评审工作小组,科学研判重新犯罪风险等级,为安置帮教机构提出针对性服务管理建议。
四、依法依理做好纠纷化解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具有儒家文化特色的“有邻”矛盾调解品牌,将儒家“有邻”人际关系准则与预防和化解罪犯矛盾纠纷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两层三级”矛盾调解体系,即“矛盾调解员—矛盾调解小组—包组干警”的基层三级矛盾调解和“监舍—监区—监狱”的监狱三级矛盾调解。构建了以“两层三级”矛盾调解体系为主干,以矛盾排查、三级心理互助网络、法律援助工作站、社会(亲情)帮教活动、家访活动等为枝叶的罪犯矛盾调解工作机制,今年以来成功化解153起罪犯矛盾。2025年2月成立了“山东省鲁西监狱涉服刑人员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委会邀请了驻狱检察机关、济宁市司法局、滨州市邹平市司法局等部门协助监狱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借助人民调解力量,成功化解罪犯与社会矛盾6起。
五、有声有色做好法治宣传工作。加强监狱“数字干警”在法治宣传领域的运用,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场景,提升法治宣讲授课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开创“短视频”+法治宣传,以“典型”法律案例创作为出发点,仿照“抖音”等新媒体,创作系列普法短视频。成立“法治宣传工作室”,在全狱范围内选拔出10余名法学专业相关背景的干警兼职工作室成员。工作室对内强化法制教育、提供法律援助,对外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室成立以来对中小学开展普法及防校园欺凌教育30余场,对预防、打击校园欺凌事件,确保校园和师生安全,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作出了贡献。与济宁市法律援助中心联合设立济宁市法律援助中心鲁西监狱工作站,深化与济宁市多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作,以“律师+心理咨询师”模式,开展普法宣讲6场,引导罪犯以合法途径反映诉求、解决问题。
下一步,监狱将持续做好统筹推进“五项工作”,深化监地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牢牢把监狱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双重安全结合起来,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以更高的要求推动“五项工作”落地见效,在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和预防重新犯罪上取得新成效。
(山东省鲁西监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