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律师进了村 农民解纠纷

——北京延庆创新公共法律服务机制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0-11-12 16:59
分享到 打印

农民日报记者 高雅

0.jpg

9月28日,律师常卫东(中)来到北京市延庆区珍珠泉乡珍珠泉村“坐诊”。

“全体村民请注意,今天‘法律门诊’的常律师来咱们村‘坐诊’,有要咨询法律问题的乡亲,请马上到村委会的大礼堂来。”9月28日下午2点,北京市延庆区珍珠泉乡珍珠泉村的大喇叭正循环播放着“法律门诊”进村律师“坐诊”的消息。不一会儿,就有不少村民前来“就诊”。

“我想继承已故父母的房屋,手续怎么办理?”“邻居家房顶的雨水流到我们家的雨水沟里,雨水沟特别小,两家的水根本排不开,水溢出来流到我家房子的地基上,该怎么解决?”……初秋的北京山区已有些微凉,但村民们热情不减,短短一下午时间里,十几个村民的法律疑问得到解答。

和珍珠泉村一样,延庆区其他村的村民也能够在家门口享受贴心、专业的法律服务。为了满足村民对公共法律服务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创新农村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延庆区司法局自2019年6月开始推行“法律门诊”服务,村民“挂号预约”,村居律师“坐诊”出谋划策,一年来,这项服务已经成为打通法律服务、惠及农民权益的重要力量。

律师进村调解 专业贴心高效

“常律师,我今天就想来问问前院的‘滴水’我能不能使。”听到大喇叭广播后,村民李淑红第一个跑进村委会大礼堂,气喘吁吁地说。“您先别急,坐下来稳稳再说到底是什么情况。”“坐诊”律师、北京市常鸿律师事务所主任常卫东说。

“我和李淑英是前后院,我家在后院,她家在前院,两家之间没有院墙。本来关系挺好的,就是因为前两年我在院子里盖了个小棚子,她非说棚顶的水流到她家的‘滴水’里了,天天找我吵架,为这事儿,大家心里都不舒服。”李淑红说,按照红本上的四至,“滴水”是在我们家四至里的,现在她不让水流下去,我觉着不合理。

正说着,李淑英也走进礼堂,看见李淑红已经开始咨询,就赶快凑了过来。“常律师,这事儿我也想说两句。她是后来建的棚子,虽然说‘滴水’在她红本的四至里,但那是我们家多年以前修的。另外,我不让她流水的原因主要是棚顶的水直接流到我房屋的地基上,时间久了对房子有很大影响。”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常律师,我给您画个图,您就明白了。”李淑红怕律师听不明白,又找来笔、纸,画起图来。

“淑红大姐,您别画了,两位的家要是不远,咱们到现场去看一眼,我就明白怎么回事儿了。”“不远,就在村委会旁边。”常卫东跟着两位大姐来到现场,变“坐诊”为“出诊”。

在现场,常卫东进行详细勘查后说:“淑红大姐、淑英大姐,你们所说的‘滴水’其实就是排水管道。为了让各户房顶流下来的水汇集到村里的污水管网里,保护房屋的墙体,保持路面干爽,这排水管道起了大作用。今年雨水大,一下雨,淑红大姐家棚顶的水再加上淑英大姐自家屋顶的水,都顺着排水管道流到淑英大姐房后的地基上了,您看这积水的痕迹还在,这样下去对房屋墙体会有很大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两户间没有院墙,两位村民所说的“滴水”一方面是在一户的四至内,却又是另外一户修建的,情况复杂。在调解工作中,常卫东向双方详细讲解了民法总则以及物权法中关于相邻关系的指导原则,“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两位大姐,这‘滴水’还真不能是谁的就谁用,咱们都得本着团结互助的态度,把这个问题好好处理了。”

“常律师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这样,我也不争这‘滴水’到底属于谁家了。在小棚的屋檐下再安装个排水管道,这样雨水就能直排门外啦。”李淑红说。“淑红妹子,之前是大姐脾气太急,你也别见怪,我回头再找人,把咱两家中间那块地儿修补修补,以后都能安心。咱俩的纠纷终于解决了,我这心里呀暖暖的。”李淑英拉着李淑红的手说。至此,这个困扰双方多年的纠纷终于成功化解。

打造两支队伍 广泛汇聚力量

从2014年算起,常卫东到珍珠泉村进行公益法律服务已经6年了,他与珍珠泉村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和办其他案子不同,到农村无论是解答问题还是调解纠纷,就得说农民能听懂的话,还得能真正帮乡亲们解决问题,不是来走过场,到村委会坐一坐就完了的。”常卫东说,现在延庆区推行“法律门诊”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就要求律师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还得懂农村爱农民,了解农民所思所想,嘴甜心善,接地气最关键。

延庆区位于北京东北部,与其他区相比,山多、村庄多,且各村相对分散,交通不便,全区专职律师只有21人,法律公共服务力量薄弱。为了广泛汇聚力量,提升区域内农村法律服务水平,打造一支专业化服务队伍,延庆区司法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法律门诊”已经成为村居律师常态化服务农民群众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在21名律师基础上,延庆区司法局争取北京市司法局和律协支持,每年从区外整合律师资源近150余人,建成区政府法律顾问、乡镇法律顾问、村居法律顾问三级律师顾问体系,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除了专业律师团队外,延庆区还将村干部、法律文化爱好者等法治志愿服务力量凝聚起来组成法律明白人队伍,通过加强培训提升组织化水平,使这支超万人队伍成为活跃在百姓身边的贴心法律助手。

“过去,村民的大小纠纷都会到村委会来‘评评理’。但是由于村干部对法律专业知识也不是特别了解,导致很多问题解决不了。现在,不但律师进村‘问诊’能专业高效地处理百姓纠纷,整个村也形成了学习法律知识的浓厚氛围,纠纷少了,村庄治理也越来越好。”珍珠泉村党支部书记于甫琴告诉记者。

健全规章制度 推进依法治村

“法律门诊”通过机制创新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让辖区内村民可以“对症挂号、提前预约”。依托各街乡司法所,将顾问律师基本信息和擅长领域,通过展板、折页、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宣传公示,村民可以结合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顾问律师,随时“挂号预约”。

“在方式上,既有适合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群体的上门预约和电话预约,也有适合青年人的互联网、微信、客户端等线上平台进行网上预约。在内容上,既包括法律咨询、法律宣传和法律讲座,也包括矛盾调解。”延庆区司法局调研员李新表示。

街乡司法所收集汇总村民的“挂号预约”需求后,交给相应的“门诊”律师。“门诊”律师立足村居不同特点,针对村民不同法律需求,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采用“线上”和“线下”服务相结合方式,简单的问题采用微信和电话方式进行“线上”解决,复杂问题和当事人要求当面咨询的问题,采取“线下”方式,根据约定日期,到当地司法所或村委会“坐诊”,对老弱病残和案件情况复杂的当事人主动上门“出诊”,并不定期到村居“巡诊”,主动为村民解决相关法律问题。

为了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各街乡司法所对法律服务效果定期“抽查回访”,在《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宣传考评册》中增添了服务效果“回访”一栏,定期对服务对象进行抽查回访,及时了解村民对顾问律师服务的满意度,征求汇总村民的意见建议,对公共法律服务机制进行不断完善,确保有效落实。

不只在延庆区,北京市的法治乡村建设行动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前不久,北京市司法局公布的《北京市加强法治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2020年,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覆盖率达到15%,到2022年达到30%,全市涉农法律法规地方配套保障措施基本完备,涉农执法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司法保障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全面增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民主法治示范村覆盖面更加广泛,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全面营造法治可信赖、正义可期待、权利有保障、义务须履行、道德应遵守的良好法治氛围。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