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在常州市,像陈岩一样的驻村律师还有539人,他们分布在该市1020个村(社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当地百姓提供法律援助,打通法治乡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实习生 左智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宣传普及法律常识、调节乡邻矛盾……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马鞍村的法律援助室内,31岁的驻村律师陈岩每周都会准时来此,帮助附近村民解决工作、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
在常州市,像陈岩一样的驻村律师还有539人,他们分布在该市1020个村(社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当地百姓提供法律援助,打通法治乡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据统计,今年以来,常州市法律顾问团队为所结对的村(社区)提供上门服务1320次,接受电话和微信群咨询3339次,举办法治讲座和开展法治宣传692场次,配合村调委会调解矛盾纠纷1814件,协助处理村重要法律事务1230件。
“做一名接地气的驻村律师”
蔬果产品进入快检室进行质量检验、打印农产品合格证……不到10分钟,一张印有二维码、追溯码、主体名称、生产者姓名、落款印章等信息的江苏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就可以出现在马鞍村的果农手中。
通过这张农产品合格证,消费者就可以通过扫码查询到对应农产品的生产主体、产品生产与质检信息、政府监管信息等情况。如此“智能的”质检证书对于该村常洛果品专业合作社的322名社员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说起马鞍村的驻村律师团队,32岁的常洛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谈剑波一直心存感激。
2017年,谈剑波的种植园仅有300余亩。为帮助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年逾半百的驻村律师梅焕培挨家挨户为村民普及合作社的有关法律法规,并详细讲解果农入股合作社、合作社风险防控等法律常识。
59岁的葡萄种植户谈明兆回忆:“梅律师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讲得明明白白。当时我就放心了,加入农业合作社,还有法律保护着我们呢!”
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详尽解释与“接地气”的沟通技巧,梅焕培消除了许多果农的疑虑。
经过数年发展,常洛果品已从最初“单打独斗”的小果园,发展到占地925亩,年销售1100万元的专业合作社。
在工作中,梅焕培还带起了“徒弟”。江苏润凯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陈岩就是梅焕培的“得意门生”。自2012年从事法律援助工作以来,陈岩就札根在了马鞍村、阳湖村等4个结队村。
如今,“做一名接地气的律师”成为梅焕培与陈岩两代乡村法律工作者传承的信念,驻村律师们也逐渐成为村民心中的“自己人”。
让法治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石
常州武进区洛阳镇岑村村的村民们都喜欢称驻村律师周建国为“老周”。周建国入行8年,驻村时间就有5年。同其他法律工作者不同的是,周建国在处理纠纷时,不仅依靠法律,还注重协调村民之间的和谐关系。
今年3月,岑村有两户村民(系邻居)发生矛盾纠纷,周建国详细询问了前因后果。
原来,考虑到疫情影响,岑村村委会在群租房整治要求基础上,要求全村出租房屋“一户一厕”改造。村民路先生平日在上海做生意,他的房屋出租给多个外来住户。按要求,厕所改造需要修建化粪池。为了方便,路先生就在屋后修建了一个宽2米、深1.5米的化粪池。
工程修建到一半,屋后的邻居却不同意修建化粪池了。他认为邻居的化粪池会对自家环境造成影响,希望对方将化粪池移到别处。
眼看化粪池就要修建完成,路先生不想再次动工。他对这位几十年的老邻居也逐渐不满。一番争执后,两人想起了驻村律师老周。他们相信通过老周,“让法律评评理”。
在了解相关情况后,周建国向两人普及了新修订的《民法典》中关于相邻权的规定。
针对此事,周建国还主动联系了村委副书记蒋燕峰。两人经过实地考察后发现,该化粪池虽然没有直接侵占邻居家的宅基地,但化粪池正对着邻居家的大门口,显然对邻居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让他三尺又何妨!”在调解过程中,周建国与村委干部“兵分两路”,对两位村民进行了三次上门调解。经过一番调解后,路建国同意将化粪池移动5、6米,避开邻居的大门。两人握手言和,邻里之间的关系又重回和睦。
“以情动人,以法化人。”这是多年的驻村律师工作经验教给周建国的处事原则。为让村民学法、用法,村委会还开通了名为“微岑村”的微信公众号。依托该公众号,周建国可以定期在线上展开普法活动。
常州武进区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驻村律师在完善乡村法治体系、法治基础强化、惠民服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乡村居民也收获了切实的幸福感与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