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北京西城:以首善标准持续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巡礼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0-09-29 13:49
分享到 打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雪泓 

践行红墙意识,法治西城建设再上新台阶。今年6月,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名单公布,北京市西城区榜上有名。据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法治发展评估报告》,西城区政府为北京市唯一入选的区县政府,透明度指数在全国县(市区)政府中排名第三。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西城区一直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谋划发展,推动工作。

引入权威评估机构为法治政府“体检”,打造法律服务团为疫情期间保驾护航,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矛盾就地化解解群众烦忧……“近年来,我们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强化法治思维,加强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成效初显。”西城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程说,西城区不断推进社会各方形成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合力,以首善标准持续推动西城区法治政府建设。

主动体检  “外人”来给政府行为“阅卷”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那么,运行成效几许?运行情况如何?西城区决定让“外人”给政府行为“阅卷打分”。

据了解,早在2016年,西城区委就在全国地方党委中率先启动了对自身守法情况的评估。2017年,西城区委制定《西城区法治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区委书记卢映川主持召开研讨会,邀请一批法学专家走进来、提建议,随即决定委托权威机构对法治西城建设情况开展独立的第三方评估。

此后3年,西城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针对法治政府状况持续开展第三方评估,并同步对全区所有党政机关进行评估,以此来把脉与法治政府建设不相匹配的薄弱环节、主要问题,追根溯源。

在李程看来,来自第三方专家的评估是西城发现自身问题的机遇,是给自己做“体检”,哪怕分数难看也不怕。“我们对每一次的评估结果都会认真分析,查找问题、提出对策,然后督促落实。”

放管服改革推进的动力有限,未能积极创新特色模式;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个别制度仍旧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行政决策制度仍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一大短板……第一次评估,西城区就被挑出了7个方面问题,分数确实“不太好看”。随后,西城区相关部门迅速提出整改方案,向区政府常务会议进行汇报,逐一落实责任。整改方案中要求,必须强化各项制度的实施和全覆盖,针对评估中长期存在的老问题,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建立必要的考核奖惩机制,避免“屡评屡犯”“评后新现”的现象。

随着一轮又一轮刀刃向内的整改,《北京市西城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出炉,首次明确了对区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三统一”要求,即区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制度。此项工作也成为西城区运用评估报告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最突出的制度性成果。

直面问题,有力整改。2019年,西城区法治政府建设总得分率为95.96%,8项一级指标得分率均在91%以上,其中有5项一级指标得分率在96%以上,两项一级指标获得满分,而这一成绩刷新了该评估机构曾打出的最高得分率纪录。

积极作为  疫情期间法治保驾护航

“我们要对相关部门起草的政策文件认真把关,出具书面合法性审核意见书,确保区级涉疫情文件快速决策、及时出台。”在李程的印象里,这一次疫情防控工作是对法治政府建设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

在对《西城区促防疫稳经济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进行审核时,为满足特殊时期文件发布时限要求,司法局工作人员与文件起草部门默契配合。在起草第一稿时,司法局就做好了审核准备,此后的每一稿都会同步提交合法性审核。司法局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成为常态,与起草部门随时保持沟通,在保障文件质量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反馈法律意见,确保了文件及时出台,为依法、科学、有序防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人大今年启动了《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立法工作,并成立了立法专班,西城区政府作为唯一的区级政府代表,被列为专班成员。在主管副区长的带领下,西城区司法局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召开研讨会,对《条例》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基础调研,结合区情收集整理调研过程中的涉法问题、各方意见建议,针对立法中涉及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方面内容提出建议,为市人大立法工作提供了实证参考。

疫情发生后,西城区还及时组织法律专家、律师等专业人士成立疫情防控期间法律顾问团,为全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核、重点案件依法办理、突发性事件合法处置提供法律服务。而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西城区又相继组建了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团、社区服务团等,就相关事务提供法律咨询和论证意见,为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保驾护航。

化解矛盾  积极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特殊的区位对政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4月,西城区召开的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积极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卢映川强调,要把抓好调解体系建设作为依法治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市域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要以处理12345投诉纠纷为重要切入点和重要任务,将12345与调解紧密结合起来。

如今,调解介入12345投诉纠纷已成为西城区矛盾化解工作的特色和亮点。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力争对12345投诉中符合以调解方式化解的矛盾实现百分百介入,为12345投诉纠纷的解决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不断探索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互融互促的新思路。仅去年一年,全区行政调解案件共计15116件,调解成功12213件,成功率81%;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6348件,调解成功6169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7%。

新街口某大厦业主陈先生先后数次拨打12345投诉物业公司不作为。陈先生称,因家中漏水与邻里有纠纷,物业公司拒绝为其办理房屋交割手续,导致其房屋售卖进程中断。接诉后,新街口街道办事处高度重视,在每日调度会上仔细听取了社区的情况汇报。会后,对大厦物业负责人进行约谈,并要求物业与投诉人认真商谈,解决问题。在专门召开的12345接诉即办沟通协调会上,街道物业管理监督组成员、社区调委会成员、街道调委会人民调解员、大厦物业管理员以及投诉人陈先生均参加了会议。经过耐心细致的沟通工作,最终,物业公司承诺积极开展后续工作,陈先生也同意了给楼下住户因房屋漏水损坏部分做重新装修,双方达成了和解。

在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西城区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李程告诉记者,随着行政复议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2019年全年西城区政府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89件,比去年同比减少了14.5%。这其中,前期的调解工作功不可没。

西城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在查处违法建筑时,对某老旧小区的违建门卫房进行了查处,并出具了限期拆除决定书。门卫刘大爷不服决定,向区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为避免矛盾升级,西城区司法局迅速启动了矛盾化解工作机制,积极为当事人搭建沟通平台。除了被申请人西城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到场,社区和街道工作人员也加入了进来。经过耐心做工作、释法说理,刘大爷和住户们终于对限期拆除表示了理解,并撤回了行政复议申请。违建门卫房得以顺利拆除,街道也决定把小区纳入环境整治范围,并加装门禁。经过多方努力,一揽子化解了行政争议。

这些案例都是西城区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的缩影。据记者了解,西城区于2006年成立全国第一家区级人民调解员协会,到今日已建立起一支近万人的人民调解员和调解信息员队伍。同时,西城区筹备建立调解工作指导小组,进一步统筹各类调解资源,并不断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促进调解员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卢映川认为,调解工作,从大的方面讲,是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改进和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社会矛盾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系统治理需要不断充实调解力量,完善调解体系。”

记者手记

走在红墙下,聆听法治政府建设铿锵足音。法治政府建设走进公众视线,是向群众表决心,对政府部门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信任互动。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西城区委区政府深深明白,法治政府建设成效如何,不是政府说了算,要由社会和公众来评判。请“外人”来评估,彰显了政府的决心和信心。敢于自我剖析、“主动体检”,这是西城区对社会各界的虚心求教,也是对自身法治政府建设状况的自信。

强化为民宗旨,“民心桥”越连越通。大调解的工作格局正在积极构建,群众的诉求正在被用心倾听,法治的引领和规范正在不断提高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群众正在收获着实实在在的福祉。

附件:

责任编辑: 朱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