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勇当改革桥头堡的守望者

法治政府建设护航浦东开发开放30年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0-09-17 19:47
分享到 打印

11.jpg

图为浦东新区市民中心为群众提供便利。 余东明 摄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法治日报实习生 张海燕

从阡陌纵横的乡野农田,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走过30年。“转变职能、简政精兵、高效服务”,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改革伊始,法治政府建设就为这座改革桥头堡当好了守望者。

“在先行先试过程中,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需要依靠法律支撑,改革攻坚需要依靠法治护航,改革成果需要依靠法规固化。”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说,新时代新起点,改革开放被赋予新的任务和内涵,浦东定将继续耕种好这片试验田,尤其在法治政府建设上下功夫,营造更加法治昌明、规范高效的改革环境和发展氛围。

改革密码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通过有序的复工复产,快速呈现逆势上扬之势。

临港新片区之所以能如此快速恢复节奏,得益于新片区前所未有的“自由维度”,《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在全国“首吃螃蟹”,快速出台。

这些法规的制定离不开浦东改革者们的改革经验和法治素养。正所谓“开发开放,法治先行”,这是浦东30年奇迹的关键密码。

在这片热土上,诞生了诸多改革创新之举。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唯有符合法治精神和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健康前行,于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力度和广度不断提升。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2007年《关于促进和保障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以及2019年《关于促进和保障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赋予浦东两项重要权力:一是根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需要,对地方性法规的相关具体规定可作变通执行;二是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未规定的事项可先行先试。受益于此,“证照分离”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证照分离’是一场刀刃向内的革命,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优化审批服务,破解市场主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的问题,而这一切必须在法治政府建设的框架下进行。”浦东新区司法局副局长黄爱武曾全程参与这项改革的设计和推进,他告诉记者,正是法治政府建设为“先行先试”的改革当好了护航者。

2015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浦东新区对116项企业市场准入审批事项按五种改革方式实施改革;2018年1月,又进一步在浦东新区对10个领域47项审批事项进行改革试点,推进“照后减证”。同时,转变了政府审批管理模式,从重事前准入审核把关转为重事中事后监管,解决了“准入难”问题,各类纳税主体数量迅速增加,2018年,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

“证照分离”改革试点4年多,浦东新区初步形成了以“企业导向、系统集成、法治引领、信用支撑”为特征的“放管服”改革新样本。

正是在法治政府建设的语境下,浦东诸多相对成熟的改革经验被上升为地方立法,比如“单窗通办”的经验做法被《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采纳,积极提出立法建议并推动出台全国首个规范告知承诺制度的地方政府规章《上海市行政审批告知承诺管理办法》,又如正在积极推动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六个双”政府综合监管制度上升为地方政府规章等,成为改革推动法治完善的鲜活样本。

简政精兵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浦东就明确了“简政精兵”的策略。

新区政府成立伊始,只有10个职能部门、800名机关人员编制,却要管理近300万人口和570平方公里的区域,可谓名副其实的“小政府、大社会”。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牵一发动全身,下面的部门少了,与上面的部门不能完全对口,就会产生许多矛盾,当时可谓‘戴着钢盔也要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一位曾参与制度设计的政府官员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如是写道。

与“简政精兵”一样,在此后的日子里,诸如负面清单、单一窗口、事中事后监管、证照分离、先照后证、照后减证等一大批全新概念随着各项改革的落地见效而被全国人民熟知。

以前开一家便利店要办5张证,现在只要一张综合许可证即可;以前办证的法定时间为95个工作日,现在只要5个工作日……继“证照分离”之后,浦东新区又率先启动“一业一证”改革。

简政放权大大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华领医药是一家研发企业,有新药急于生产,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利用自贸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优势,率先启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允许新药研发机构委托专业药企代工生产,新药研发成果进入市场的过程由此大大缩短。

“浦东的开发开放需要法治政府建设来护航,浦东的改革成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是因为有法治政府建设来托底。近年来,我们持续降低门槛后把方便留给企业,把事中事后的监管挑战留给政府,在法治政府建设的引领下,持续推进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吴伟平说。

法治昌明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了解上海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做法时强调。

总书记参观的这个中心,正是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无盲区的“城市大脑”和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

记者了解到,浦东新区“城市大脑”共接入109个单位,城市运维、城市环境、城市交通等都接入了智能管理体系。与“城市大脑”相匹配,浦东还建设了覆盖36个街镇、1316个村居委的“神经元系统”,全方位感知城市运行的“脉搏”和“心跳”。

正值夏汛来袭,在浦东新区城运中心里,指挥长现场坐镇指挥,全区36个街镇的实时现场情况,通过“城市大脑”在屏幕上一目了然,指挥和处置无缝衔接,不同管理单位联勤联动,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法治引领、科技支撑,浦东以科技赋能法治政府建设正在着力办好两件事,一是更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二是更大维度方便群众办事。

疫情期间,浦东“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体系加大创新力度,企业服务中心推出“远程核”“信用审”,企业法定代表人即使不到现场,也可采用远程视频识别方式办理新设企业营业执照手续。

如今,在“1+7+300”(1个区级企业服务中心、7个开发区分中心和300个银行网点)的企业办事服务体系和“36+30+1293”(36个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30个分中心、1293个家门口服务站)民生服务体系支撑下,浦东已经实现涉企审批事项100%全程网上办理、100%“单窗通办”全覆盖,实际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约87%。

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杭迎伟说,法治既是浦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治理方式,也是促进改革创新、打造营商环境的重要突破口。

记者手记

上海浦东,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如今已三十而立。三十年来,法治政府建设从未止步,记者探访浦东新区三十载辉煌历程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浦东一以贯之地推进更高质量的法治政府建设。

浦东在不断探索中交出答卷,在先行先试中积累经验,由此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飞跃式增长的奇迹,更是一个个引领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新样本新经验。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