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按下改革快进键

贵州法治政府建设跑出加速度

来源:法制日报 发布时间:2019-04-12 09:35
分享到 打印

000.jpg

图为贵州省司法厅行政复议处工作人员实地调查了解案件情况。陈俏丽 摄

111.jpg

图为贵州省司法厅副厅长冯小山(左一)率队赴贵阳市司法局查看行政复议案件管理及档案规范化建设工作。陈俏丽 摄

222.jpg 

图为贵州省司法厅组织全省行政复议资格培训班。陈俏丽 摄

□ 法制日报记者  王家梁

□ 法制日报实习生 黄 河

□ 法制日报通讯员 陈俏丽

“去年的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哪些完成了?哪些没完成?”“作为一把手,你去年是如何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

不久前,一场依法治省考核在贵州省9个地州市及贵安新区顺利举行。不打招呼,不预设路线,各考核组直插基层、随机抽查,考核结果在全省进行通报。

近年来,贵州省在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公开力度、持续完善政务公开平台建设等多项举措,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坚定而又笃实。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的法治政府建设,成为贵州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硬任务。

随着法治政府建设换档提速,贵州省一批应城市发展需要出台的法规规章相继颁布实施,法律服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相互促进。当下,随着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法治体检”常态化开展、“法治扶贫”工作逐步完善,贵州省法治政府建设正迈出坚实步伐……

行政执法透明化

绘出阳光政府法治图

4月3日,毕节市国税局工作人员开展入户稽查时,向财务负责人表明,为监督税收执法行为,执法过程全程录像。对于通过执法记录仪客观记录税务执法过程和企业行为,对方表示赞同。毕节市在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过程中,严格做到执法过程关键环节全程使用执法记录仪,让执法在“阳光下直播”。

2017年初,国务院确定将贵州省毕节市、贵安新区作为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地方,贵州省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原省政府法制办等单位为成员的试点工作协调小组。为将《实施方案》落到实处,试点区(市)政府成立了由法制部门牵头,信息公开或电子政务、发展改革等部门组成的推行三项制度工作协调小组;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组织对本地区、本部门三项制度推进情况评估;将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进工作情况纳入政府依法行政专项考核。

贵州省试点区(市)各级各部门均按时完成了配套制度设计。其中,毕节市通过推行网上办案制度,建立行政处罚网上电子卷宗,实现行政执法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管理;毕节市建成1个统一公示平台,开发两个执法办案应用系统,有效实现了市、县、乡三级政府及市、县两级执法部门信息统一公示和执法信息互联互通;贵安新区则充分利用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结合新区扁平化、大部制行政管理体制,围绕“全流程重塑、全要素公示、全数据立交”,积极推进行政执法监督云平台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政府公信力,结合在毕节市、贵安新区试点取得的成功经验,今年,贵州省司法厅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代拟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实施意见》,对国家推行“三项制度”的统一规定动作作了进一步强调和重申,细化了地方和部门责任,明确了实施步骤、时限和保障措施,为推动依法行政、加快建成法治政府,维护群众权益、优化营商环境,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推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贵州省紧紧围绕改革方案和要求,始终把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作为规范文明执法、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工作来抓,全力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其中,行政执法公示制度,重在打造‘阳光政府’,主动、及时地向社会公开执法信息,让行政执法接受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在规范执法程序,通过文字、音像记录等形式,对行政执法各个环节进行记录,全面、系统归档保存,做到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重在保障合法执法,确保每一项重大执法决定必须经过合法性审核,使执法者不能越过权力的边际,守住法律的底线。

企业发展健康化

绣出营商环境示范卷

“各位企业家,你们在实际经营中需要哪些法律支持?”3月29日下午,贵阳市司法局与贵阳市工商联合会部署“法治体检”进民营企业专项动员活动。活动现场,律师团队代表与部分民营企业家面对面对话。

贵州始终坚持从支持和保护市场主体的角度出发,着力抓好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企业权益等各项工作。该省充分发挥由政法委、司法行政机关、工商联等单位组成的民营企业危机管理服务联席会议作用,及时了解和掌握民营企业的诉求,加强对民营企业出现的危机诉求情况的调研,制定应对民营企业危机的预案。

贵州省司法行政系统发挥职能作用,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律师服务团队,发挥律师专业特长和实践优势,为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全省共68家律师事务所、175名律师参与法治体检。

律师服务团队深入重点民营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服务,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依法治理情况,分析企业法律需求,帮助查找制度漏洞和薄弱环节,并引导企业家强化法治意识,增强法治思维,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同时,为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困难群体提供法律援助,零门槛全覆盖,实现应援尽援,营造和谐稳定的用工环境。

法治体检工作完成后,法律服务团将形成完整翔实的体检报告,并就如何加强民营企业法治建设、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提出意见和建议。

除此之外,贵州省还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从制度上护航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行政立法,推动应急扶持资金业务开展,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鼓励企业运用股权、商标专用权质押进行融资以降低融资成本;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落实为民服务改革事项清单,进一步精简优化审批事项;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现有涉及民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进行评估,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已不相适应的及时予以修改、废止或制定……去年底召开的贵州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把企业发展融入地方发展,加强和改善党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大会的顺利举行让贵州省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

脱贫攻坚精准化

画出法治扶贫新景象

2018年以来,贵州省创新扶贫工作思路,率先在全省组织开展法治扶贫工作,印发了《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法治扶贫六大行动的通知》,明确以扶贫制度保障、扶贫执法监督、扶贫法治宣传、扶贫决策参谋、扶贫纠纷化解等“六大行动”为着力点,推进法治扶贫,为脱贫攻坚任务落实提供了良好的法治保障。

“村里经常有律师来,我们在处理涉及合同、土地等重大事务及邻里纠纷时,有疑问就去问律师,他们提的建议信得过!”4月3日,在毕节市黔西县红林乡漆树村,村民高兴地说。

近年来,贵州省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职能,为贫困村民提供法律援助,用法律知识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该省为贫困乡村及村民送出“四个一”的“大礼包”一本法律援助口袋书、一张法律援助便民联系卡、一名免费的法律顾问、一个法律援助联系点和《脱贫攻坚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实用大礼包。可喜的是,这一示范合同文本涵盖了农特产品买卖,农村电商发展,农村“三变”等方面共125种151份合同,村民可直接引用其中的条文便可完成签约,有效防范了村民签约合同风险。

援助律师走村入户发放便民联系卡,重点宣传赡养抚养义务、劳务用工等方面有实用性的法律知识,针对贫困群众提出的法律实务问题给予解答,并编印成宣传册、口袋书发放给村民。同时,援助律师对村党员干部进行法治教育培训,帮助贫困村民解决在经济建设和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法律疑难纠纷,为脱贫致富提供必要的法治保障。

为打造过硬法律服务队伍,贵州省以村“两委”干部为主体,动员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众参与,在各村分别组建一支看得懂法律、讲得出道理、用得来政策的“法律明白人”队伍。由检察官、法律顾问等法律专业人士进行集中培训,为脱贫奔小康提供法律人才支撑,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机构改革后,司法行政职能得到极大扩展提升,在法治贵州建设上,我们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全系统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省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力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和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决策部署,不断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贵州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孙学雷说:“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工作建设,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贯彻到司法行政具体工作中,主动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形势,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让群众感受到更多的公平感、尊重感和获得感。”

附件:

责任编辑: 白海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